以武汉为例谈谈生态建设。武汉的生态控制线和深圳的生态控制线是全国划的最早的。
他们生态建设的核心是划定生态控制线,把水、基本农田还有必要的绿带和空气带结合起来,这种做法得到了很多好评。
武汉的测绘的能力非常强,政府也肯投入,所以他们的定位非常准,强调“一张图”概念,在空间落实所有有利条件。武汉规划局和武汉土地局是一家,不是两块牌子。如果各有各的图,各有各的解释,各有各的批准结果,还是搞不好。
另外,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可以举广东西大门——云浮的例子。所谓和谐社会就是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是从下到上的发展过程。在云浮的人居环境建设的过程中,当地参照人居环境科学的做法,从某一个项目开始起步,一步步通过群众参与行动到群众的自我觉悟,再到群众提出更高的要求,逐步使环境变化。做了这个事情以后,原本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云浮,经济增幅慢慢跑到了全省前列。
云浮的口号是:让发展惠及群众,让生态促进经济,让服务覆盖城乡,让参与铸造和谐。他们做了很的很多的事情,都是政府出主意,街道、村、乡自己想办法,政府给补贴。做到最后,为了修路连迁走祖坟都是他们自己讨论,决定迁移,让城市路修过去,并且向政府申请一块地把祖坟迁去。政府说,这个没有问题,还可以补助你一点钱。
几年前,我们总结云浮经验,一是从GDP考核的模式上大反思,工作任务就回归到关注民生上。二是从自上而下变成自下而上,草根与精英结合。再有,就是对追求豪华、盲目照搬对的方式进行反思。云浮当时,计划绿地可以是田园风格,也可以稻田或是水田,他们的办法是把田征来,然后租给农民居住,我不收租,你把地种好,收成归你。所以,周边是一群田园风光,对生态和环境非常好。另外,对观命令、强势推进的操作方式进行反思。
我们正在推动生态城市建设。国内在建的至少有200多个生态城、智慧城,住建部做的大概有这几家,例如,2007年,新加坡和中国两国的总理签署了国家级的中新天津生态城的国家级项目,已经在天津启动了,正在推动过程当中。这个项目不好做,在启动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因为天津生态城是在一个废弃缺水的地方建设的,所以,要使生态足迹很小,尽量不干扰周边。
还有无锡的太湖新城,太湖是水源保护非常重要的地方。无锡发展过程当中太湖新城怎么做,当地担心做不好,跟部里签了一个共建协议,明确如何督促当地做好生态投入。做新城,集中高科技产业的时候特别难,在其他地方,吸引一些工业过来就有税收,就解决就业。然而,高科技就业非常少,缺少人才,也需要政策上支持,而事实上免税带来的负担很大。
我们还跟深圳签了光明新区和坪山新区。光明新区曾是山区农场,所以基本上开发建设相对来说好一些,在“绿”字上做文章,搞生态城市建设。坪山新区过去有很多产业集群,富士康都是在那里。深圳总共有190多平方公里地,地方要思考这样的时期之内产业应该怎么升级,低端产业怎么转型,地怎么办,转型过程当中怎么走生态的路。
除此之外,在生态城市建设当中还要思考可再生能源使用率多高,绿色出行占整个出行的比例,水的循环,建筑是不是绿色建筑,是不是本地的植物为主等等,他们都有很多这样类似的指标。包括人能不能和谐住带在一起,有些也是在学新加坡的一些做法。
我们做生态城的时候,也在不断的尝试一些新技术。很多城市出台了很多关于生态城市建设的政策和法规以及管理方法。住建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都做了很多的举措,比如节能、绿色建筑、城市基础设施、污水处理、水循环,垃圾处理的补助等等。
下一步,我们将在生态城市方面进一步加大技术和政策支持,不断创新生态城市体制机制建设,对现有的生态城市试点进行考核。除此以外,还要逐步的扩大新的生态城市。
(本文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规划师唐凯所作的主旨演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