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开放性对话七: 通往绿色城市之路
时间:2014年4月20日(周日) 09:40
地点:上海美兰湖二层紫竹苑厅
主持人:
沈卫星,光明日报副总编辑
发言嘉宾:
何炳光,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司长
汪泓,上海市宝山区区委书记
Jonathan WOETZEL,麦肯锡资深董事、城市中国计划负责人
Jeffrey HELLER,旧金山市前市长顾问,美国赫勒.曼纳斯建筑事务所建筑和城市设计董事长
Gailius J.Draugelis,世界银行东亚和太平洋地区首席能源专家
以下为文字实录:
沈卫星:欢迎各位来到这场开放性对话现场,很高兴跟大家一起能够探讨,关于绿色城市发展的一些话题。我们有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台上的几位嘉宾一会儿会谈一些自己的看法,另外在座的如果有愿意跟台上嘉宾互动,我们也非常欢迎。先介绍一下参加这场讨论的几位嘉宾,首先介绍国家发改委环资司的何炳光司长。上海宝山区的汪泓书记。麦肯锡资深董事、城市中国计划负责人WOETZEL Jonathan博士。旧金山市前市长顾问,贺曼(上海)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HELLER Jeffrey先生;还有世界银行东亚和太平洋地区首席能源专家Gailius J.Draugelis先生。几位嘉宾的组合既让我们看到中国实践和理论的思考经验体会,也能够听到很多国际的声音。
绿色城市这个话题,我想大家都有从各自的角度一些考虑,先想请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司长何司长,请您来谈谈,绿色城市在我国已经谈了很多年,也做了很多工作,大家也有初步的思考,我想关于绿色城市一些基本的理念,不需要我们再探讨,大家都是专业人士。
今天中国绿色城市发展当中,在眼前这个阶段,您觉得大家做的是不是最应该做的事情,或者以您的视角看来我们最应该做的事情哪些?我们还没意识到的,里面的难点是哪些?特别请您提纲挈领先归纳一下。
何炳光:很高兴今天来参加这次论坛,我们分论坛,我看这个题目好象改了,原来给我的议程里面是绿色发展,我觉得这个题目比现在的题目好,现在的题目是绿色城市,很容易给人外观上就是绿化,不容易走进内涵,我觉得还是要,从绿色发展的角度来谈城镇化过程中的绿色发展问题。
先说绿色发展,应当说它是一个新型的发展模式,是人类在总结从人类文明走过这么一个历史长河过程中,应该最近不是很长时间才归纳出来走的这条路。
我觉得绿色发展,要比绿色城市,城镇化过程中绿色化的问题,应当说大家包括这组的几位外国朋友比我们的体会更深,我也很希望跟大家分享,在国际上如何推进绿色发展,特别是绿色城市建设方面的一些经验,就我个人的体会,绿色发展,三个基本要素要掌握好。
第一个从国家整个绿色发展来说,必须要掌握三个要素,一个是经济绿色化的要素,推进绿色循环低碳的生活方式,来使得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健康更加可持续。第二个是绿色产业化问题,也就是说要支撑经济绿色化,必须要发展绿色产业,不仅仅是经济绿色化的技术基础和产业支撑,同时也应当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三个就是生活方式的绿色化。也就是说一个社会,如果从生活方式,是极度的奢侈、浪费的,这个社会也就不可持续。我说经济绿色化必须要把握这么三个要素,应当说它的目标也好,它的实质也好,就是建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发展方式、生活方式和产业结构。
今天的主题,是城镇化过程中的绿色发展,我觉得刚才杨主任在主旨发言中讲得非常好。我们的论坛是城镇化国际论坛,主题就是城镇化,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如何使城镇化更加健康、可持续。比如我们说,城市,容纳了全世界50%以上的人口,但消耗的资源是85%以上。我们粗略测算了一下中国的城镇化,每提高1个百分点,新增城镇化人口是1300万左右。什么概念呢?1300万,大概每年新增加的能源消费量就是6000多万,这个问题不可忽视,我个人归纳一下,中国的城镇化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绿色化的问题,要把握这么几个要素。
一个,空间布局的科学合理,空间布局刚刚杨主任讲了,大的城市化格局,大中小城市并举,我觉得就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地方的城镇化,首先要解决的是规划。从规划的角度要科学合理。刚刚讲到多规是相脱节的,能够规划多规合一。第二个空间形态上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大家都到过北京,北京从八九十年代建的两个最集中的小区,回龙观和天龙苑,大家感同身受,这两个小区加起来将近80万人口,在国外相当于大城市的概念,80万人口每天早上几十万人从天通苑出来上班,首先从空间格局上是一个败笔,当时在规划过程中,我觉得现在很多地方出现的鬼城也好、睡城也好,空间格局上没有把握好。第二个产业必须要优化升级。产城融合不是要有特定的概念,也就是说成是从空间和产业的规划上,应当是一个混合式的,这个小区周围相应配套的产业,使得能够就近就业,从产业上,再有就是发展战略型新兴产业要跟这个城市的特点要相关。第三个要素就是资源利用,体现节约高效利用循环,从水资源、能源等等都要提出这样的要求。第四个新能源加快发展,特别是城镇化过程中怎样发展分布式能源,发展新能源这也是。第五个基础设施要适度超前,不少城市因为一场大雨、大雪就瘫痪了,基础设施水电气等等都应该是超前布局。第六个建筑应该是绿色化,建立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建筑理念,要从规划、设计、建造、使用到报废,全生命周期,节能节水节地各个方面,真正对环境友好的理念。第七个是交通的低碳化,要真正从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公共绿色交通,要绿色出行低碳化。还有生活方式的绿色化。中国很多人说,中国人属于未富先奢,先没富起来就暴发户一样爱面子讲排场,还好中央的八项规定有很好的改观,但我们追求大房子追求大汽车,追求奢华的这种消费的心理到消费行为真的是有很多需要改变的。
最后一条就是结果,结果就是真正使得通过绿色发展,导致的最后结果就是天蓝地绿水清,这是优美的生态环境,我们才称得上是绿色城市。我希望我们这个小组,能够在这里愿意跟大家分享这方面的国际经验。
沈卫星:再问您一个小问题,您觉得刚刚描绘的大家所寻找的这种绿色发展的目标,国内现在在具体做这些事情的各地,包括一些行业、企业,大家是不是找到了这个目标?让大家转到这个目标上的,如果还有一些什么样的障碍的话,您觉得那个障碍是在哪?
何炳光:在推进绿色发展过程中,国内国际有很多好的经验。比如说国外丹麦来说大概三十多年的发展过程,全国的总能耗,可以讲基本上零增长,二氧化碳排放降了13%。这是一个比较好的例子。国内也有不少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探索。你要说障碍,我觉得首先是理念上,理念上真正在理念上建立一种绿色发展的理念,你才能够从生活方式、生长方式才能够自觉体现。当然还有体制机制的问题,比如说规划,刚刚杨主任所说到的规划体制,怎么样从多规合一一张地图干到底,这也是需要注意的。我们说最重要的理念以前过度的追求GDP增长,现在转向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改变唯经济论,这是理念和机制上都需要注意的问题。
沈卫星:我身边坐着的汪书记,东道主,我们经常来,也都耳闻目睹,也能看到这个地方的发展,确实有绿色的模样。我特别想知道,您是在这方面都有什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