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城市规划 >>
 
时事评论:“未老先衰”引发城市危楼难题

时间:2014-05-04  来源:瞭望  作者:

 
李铁:被误读的城镇化 2013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2013年4月29-5月5日 张家界城镇体系规划
难题与对策:城镇化的路径选择 长沙天心城市设计
 
分享到: 更多

四是受周边环境的综合影响。由于这些老旧小区普遍处于城市中心区,其周边道路及配套经多次改造完善,路面标高大幅提高,交通流量快速增加,再加上低洼积水,均在不同程度上加剧了对房屋的侵蚀和不均匀沉降。

危房处置成“天下第一难”?

调查发现,危房产生原因涉及多个方面,但改造又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本楼及周边居民同意,还涉及小区规划、多部门协调等。这些问题造成了很多危房一直拖着。

一些基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负责人告诉本刊记者,目前各地对危房的处置大致有三种思路:一是住户集资,原地重建,规费、配套费等涉及政府费用的免缴;二是结合区域规划,纳入新建范围,如果周边有新建规划,尽量把危房容纳进去;三是对情况紧迫的危房,政府回购“兜底”。

据介绍,危房重建除需要相关部门的层层审批,还必须首先征得危险楼层所有住户同意,以及涉及所在幢的四周界限的签字同意,二者缺一不可。如果四周签不下来,规划部门没办法同意。

比如,杭州市朝晖六区67幢楼房建于1984年,1993年被鉴定为“局部严重损坏房屋”,于2013年被认定为C级危房。对之的危房改造,其产权方为浙江工业大学,学校房产科处长王雷表示,推倒重建需要所有住户同意,目前来看住在五六楼的住户希望重建,因为希望以后能坐上电梯。但是住在一楼的大部分是老人,不愿意再为此折腾。

不少城市的危旧小区与此一样,政府部门和产权单位能做的工作也很有限,是否能推倒重建不是他们说了算。他们能做的就是对房子进行加固,但常遭到居民联名反对,因此工作难开展。王雷说,“现在只能坚持每年对房子检测,去年一年检测费用就花了十万,都由学校承担。”此外,就是加强预警工作,学校有段时间一度每天派社区保安在楼房附件加强巡逻,确保一旦发生情况迅速行动。“人命关天的事,我们也希望早日找到解决办法,免得天天提心吊胆。”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许多业内人士一致认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很多楼房都没有明确的建设标准和规范,当时建房子无监理,地基、间距都没有明确规定,甚至建房都不打桩。建筑标准欠缺,施工队建设资质差,监督管理不到位等都为房屋质量埋下隐患。与此同时,责任不明晰、方法不统一、资金难筹措让危房解危进展缓慢,遭遇较大困境。

排查摸底宜尽快

本刊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危房引起重视,动辄要用“血”的代价来换取,而目前到底有多少危旧房,没有一个权威部门能真正说清楚。一些街道工作人员说,这几年来不断有群众反映房子质量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到底有多少是危房,又要怎么处理,都没弄清楚。

杭州市房屋安全鉴定事务管理中心副主任李向峰向本刊记者介绍说,据房屋产权登记信息,杭州市五城区70--90年代建造的住宅约有14000幢。目前,杭州市的房屋安全管理重点主要在这些房屋,已要求各区尽快完善排查工作。

据多座城市的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目前,危旧房摸排主要实行属地管理,有危险、有问题的楼房重点观察。而在现实中,老房子出问题却主要以居民感受为准,这种小问题如果放任不管或者叠加,就可能导致房屋变为建筑意义上的危房。

采访中,浙江中设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建筑师吴正群指出,为防止身边有更多“老楼”提前寿终正寝,各地相关部门应该尽快对所辖城市的老旧楼房进行全面普查和彻查。并及时采取措施,最大可能消除那些“未老先衰”房屋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

“楼房安全一分钟都不能等。”接受本刊记者采访中,建筑专家陈旭伟说,再难也要逐步建立档案,不仅是建立建设成果的档案,更重要的是建立使用档案,“政府应逐步加强社区工作,实行属地管理。在老旧小区,应该社区跟物业联合起来,对楼房加强监督。”

相关专家指出,应明确住建、房管等部门和乡镇、街道的房屋安全工作主体责任。责任部门应派专人定期对重点房屋、重点部位进行定点观测,做好巡查记录和相应的影像资料,摸清危旧楼房底数,为加固修缮工作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建管并重”预防为主

建筑领域的专家和管理部门同时对当前“重建筑、轻管理”的现状表示忧虑。“一定要树立建筑的‘安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陈旭伟说,首先是要确保楼房这个“婴儿”出生没毛病,而“婴儿”到底能不能健康成长、活得长久,则有赖于后天的管护。从上世纪70年代到现在,我国的建筑规范经历四次发展,相对较完备,“建”的环节有规可依。与此相对,建筑交付之后的使用监管则一直比较薄弱,“管”这一环节有待提升。

“应尽快完善建筑管护方面的制度设计。”多位专家指出,目前,建筑设计、施工方面的资料都是要留存在城建档案馆的,后续建筑使用情况的资料大多不完整,不利于建筑管护。目前,我国的房屋实行分段管理,前期的“建”与后续的“管”分属不同部门,且在制度设计上“重建轻管”,专家建议,尽快扭转这一状况,以制度建设保障“建管并重”落到实处。

防微杜渐方能防患未然。专家建议,各地政府可借鉴香港等地的“强制验楼计划”。2012年香港推行强制验楼,其中清晰界定了私人业主与政府的责任;政府监督不能缺位,业主作为楼宇的产权人也要对建筑负起保养、维修之责。有专家认为,可规定使用一定年限的住宅楼进行年审,根据鉴定结果进行分级、处置,最大可能消除安全隐患。

 
上一页 页码:[<< 1 2 ] 下一页 共2页


打印】 【网站论坛】 【字体: 】 【发表评论】 【关闭
更多关于 时事评论:“未老先衰”引发城市危楼难题 的资料
 
热点专题

资源型城市生态化转型道

进行中的“京津冀一体化

智能交通让城市发展更美

楼房坍塌,“快餐式建筑
行业人物.
学术论文
电子图纸
工程案例
丹佛艺术博物馆住宅
The Museum Residences是由美国著名建筑师Daniel Libeskind设计的。… [详情]
软件下载
考试信息
规划论坛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  指定合作网站   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官方网站
主办: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CSUS)  承办: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Add to Google
Copyright ©2007-2009 CITYUP.ORG.All Rights Reserved. 
通信地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北附楼312室(100835)
联系信箱:cityupcityup.org  传真电话:010-88585380
服务热线:010-88585610/11/12转803  QQ:325178919  325178913
版权所有: 都市世界-城市规划与交通网
京ICP备12048982号-3   京公安网备11010802020994号
关闭欢迎关注都市世界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