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不限制城市规模
《21世纪》:前不久中国刚刚出台了《城镇化规划》,在城镇化道路选择上,对大城市充满了警惕,5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原则上不再新批居住和公共用地以外的用地指标,以此限制人口和城市规模,类似于北京和上海这样的超大城市则限制得更严格。但是我们看到,城市化进程已经非常成熟稳定的地方,比如英国伦敦、美国纽约人口都还在继续增加。就您所知,世界上有没有其他的国家明确出台政策,限制城市的人口规模?
冈田荣二:好像没有。
《21世纪》:那么,强调严格控制城市人口规模,是否有悖于城市发展的规律?
冈田荣二:这是个复杂的问题,中国的问题也有其特殊性。在日本,不
会限制城市规模的发展,城市中工业用地也是受到限制的,但不限制办公楼,商业区也有总体规划,对商业和居住都是通过土地分区。并且,日本会对城市进行成长管理——一定的区域内,视其交通、上下水等基础设施情况来确定开发密度。而且会不断的进行再开发,不断挖掘土地本身的价值。
在中国,要看其城市发展方向是如何考虑的——城市发展模式有两种选择:单极化发展和分散化发展。德国是分散化的发展模式,其比较大的城市就只有一个柏林。中国需要考虑,究竟选择哪种路径和模式。
《21世纪》:能否请更详细的介绍下日本会的城市成长管理如何进行?
冈田荣二:日本的城市成长管理实际上是通过城镇化区域、城镇化控制区域的指定(划分)来确保的,主要目的是防止超越地方政府管辖内供水设施、学校等基础设施容量的无秩序的城市扩张。但在东京等大城市中,通过指定“城市再生特别地区”,政策上允许超越以往限制的大规模开发。可以说日本的城市成长管理由“原则”和“特别许可”组成。
《21世纪》:在全球范围来看,发达国家中除了德国是分散化模式,还有其他国家是分散化模式吗?德国的分散化城市发展模式,是国家主观战略选择的结果还是历史自然形成的结果?
冈田荣二:两个方面的原因都起了作用。德国非常重视和保护农业,为了支持农业发展,德国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了非常便捷的铁路和公路交通网络。另外,德国的国民性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德国人不喜欢高楼大厦,而是喜欢绿化率高、环境好的居住形态。
在城市发展模式的选择上,还应考虑国土规模的差别。跟中国国土规模差不多的是美国,美国既有纽约、洛杉矶这种非常的城市,但它也分50个州,每个州也都有一个中心城市,其功能也有划分,比如车城是底特律。如此说来,美国也是采取了分散化发展模式。在分散模式下,每个城市的功能也是不一样的。
《21世纪》:您提到的车城底特律是典型的工业化时代的城市,而在当今的后工业化时代——或者说创意/知识经济时代,纽约、硅谷这种大城市规模在继续膨胀,而底特律在去年破产,这是否意味着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偏好更明显——因为,知识经济、创新创意要求有多元异质性人群的活跃交流、碰撞和互动?
冈田荣二:工业化的性质确实正在转变。在因特网(网络)社会中,通过人与信息的交融产生新的创意和价值。比如办公楼,日本主流的办公空间是大办公空间,到了最近又出现了新的趋势,办公空间变得更加大型化,同时人们开始追求开放式的办公桌布置,这一切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促进信息共享和交流。从城市角度来讲,更多人的汇集有利于产生更多的创意和创造更高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