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出台,急需研究制定一套科学严谨的评估体系以确保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轨迹。”在近日举行的“未来城市· 智慧竞争”全球城市竞争力指标研讨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副司长郭理桥表示。
据了解,截至今年3月,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已有104个城市开展了智慧城市规划建设,80%以上的二级城市明确提出将建设智慧城市。然而,我国智慧城市发展总体尚处于初级阶段,如何根据城市自身特色,在现有基础之上逐步建设智慧城市,并在建设过程中有据可依,有指标可评价,有效果可衡量,有风格可独秀,有空间可扩展,成为当前智慧城市建设首先需要思考的问题。
构建科学的指标体系
据了解,2012年年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率先出台了《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为我国智慧城市试点建设提供了标准依据。在该指标体系的制定过程中,住建部不仅参考了《绿色GDP 指标体系》、《智慧GDP指标体系》、《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指标》等多项国内外指标文件,还借鉴了上海浦东新区、南京、武汉等多个较早进行智慧城市研究地区的规划标准。
“智慧城市涉及庞大的体系,包括理论、标准、科研、产业和联合实验室等。指标体系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一部分,目前可以用三段论来理解这个体系。第一段论是引导性的57个指标,因为实际上政府关心的就是4个问题,包括什么是智慧城市、怎么建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带来的好处以及钱从哪里来。第一阶段的57个指标就是解决政府的第一个关注点,说明什么是智慧城市。第二段论就是技术的标准。第三段论是评价和评估。”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万碧玉博士表示。
同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还在国家标准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指导下,组织了来自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40多家机构的50多名专家,参加中国智慧城市技术标准体系研究工作。此项工作对国内先行开展的智慧城市试点取得的初步成果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合地方政府试点创建和企业实践成果,率先构建了“智慧城市技术标准体系架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框架。
“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框架包含了智慧城市建设设计的总体标准、基础设施、建设与宜居、管理与服务、产业与经济、安全与运维等6大类别标准、5个层次,涵盖18个技术领域,包含126个分支的专业标准。”万碧玉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创建智慧城市建设评估体系的最终目的是形成我国自主的智慧城市技术标准体系、解决方案和运营试点经验,在全国进行推广。
2013年10月《中国智慧城市标准化体系研究报告》的推出,受到试点城市以及业界的高度评价。
“一城一策”避免千城一面
据了解,目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公布了两批193个智慧城市试点单位,这些试点单位分布较广,发展水平也千差万别。对于一些小城市或欠发达地区来说,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信息化建设,都无法与发达地区采取同样的评判标准。
对此,万碧玉博士表示,我国的57个智慧城市建设指标中,会综合考虑不同城市的行政级别、所属区域、发达程度等因素,采用“一城一策”。
据介绍,这些指标在设定上灵活地分为必选、自选以及创新指标。必选的指标有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和公共信息平台这两个指标。自选的指标较多,比如桂林市可以选智慧旅游的指标,佛山市南海区可以选金融创新的指标。另外还有创新指标,这方面的指标是最多的,比如佛山市顺德区的乐从镇提出的指标叫家具物联网,因为它是全球最大的家具交易市场,需要物联网化,因此希望采用的指标是家具互联网。北京提出要实现从数字北京向智慧北京的全面跃升,加快向世界城市迈进;上海提出云海计划,为上海的智慧城市建设所需的云计算提供技术和产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