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在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的提出实际上是为了使经济欠发达地区迎头赶上,实现全国城镇化水平均衡发展。
在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的提出实际上是为了使经济欠发达地区迎头赶上,实现全国城镇化水平均衡发展。
记者探访发现,各地都或早或晚出台了该地城镇化的规划方案,并积极部署了各项工作,已取得不同程度的成果,如湖北仙桃、陕西高陵等,依托产业推进城镇化成效突出。然而,不同地区也面临着不同的压力和挑战,如地方政府能否科学规划、产业转移如何突破限制、不同区位地区的城镇化步调如何协调等。
城镇化要警惕“房地产化”
今年春节前后,有媒体记者走访湖北省蕲春、阳新、孝昌、大悟、房县、秭归、巴东等7个县级城市,了解到每座县城的待售商品房至少超过30%,有的甚至超过50%。记者不久前赶往孝昌市了解到,现实情形仍与春节前后相差无几。在武汉江夏区,有当地住户反映,春节前后有楼盘打出“欢迎农民工返乡置业”等广告,但附近农民表示:“一方面买不起,另一方面自己农家住的好好的,干嘛要买楼房。”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贺雪峰对此表示,地方政府为了土地财政,大量招商引资,建了很多房子,但卖不出去,这样的土地财政就成了垃圾财政,会导致严重的金融风险,尤其要警惕中国中西部地区县市级房地产泡沫。
的确,没有产业支撑,无法推进真正的城镇化。专家表示,城镇化需产业与城市建设同步发展。应根据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选择符合自身实际的产业发展道路,如工业兴城、商贸兴城、旅游兴城、文化兴城等。
城镇化不是“遍地开花”
在湖北仙桃市刘口村,村支书朱腊章说:“我们村靠近市区,依托城市的发展实现了城镇化,农民过上了好日子,而偏远乡村就没有这么好的机会。”
按照武汉城市圈建设规划,仙桃可全方位加快与武汉的设施对接、产业对接、市场对接,全方位放大与武汉交通同建、物流同网、金融同城、信息同享的同城效应,实现与武汉的无缝对接,使仙桃的区位优势更加明显。
毋庸置疑,离市区近的村镇因城市正常发展扩张而自然被纳入市区,稍远一点的远郊村也能享受城市发达的产业和商业辐射,作为工业产业卫星城推进城镇化,也就是说,靠近城市可依托较好的区位优势来推进城镇化。而离地市、省会较远的纯农业乡镇,则有很大困难。
除上述客观环境外,从基层乡镇自身来看,也有不少问题。记者走访了解到,基层村镇干部和村民对集体经济十分困惑,没有先进的经营头脑,近年来因基础设施建设还背负了修路等新增服务性债务,财政困难。同时,因收入较低,基层农村缺乏后续的村干部,严重影响基层组织健康发展,更缺乏带领大家搞发展的人才。
在这一背景下,不同区位条件产生的城镇化发展速度与节奏不均衡,是客观存在的正常情况,不能急于求成。然而,有个别乡镇加快城镇化的主观愿望使他们不顾这些限制,即使产业基础薄弱、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不足,也追求速度,征地建楼、建产业园。
专家表示,城镇化是依托城市群建设、产业集聚来实现,是一个地区整体发展的体现,而不是每个市、每个县、每个乡镇都要追求城镇化,全国的城镇化率不应被看成是每个地方都要达到的最低值,城镇化不能“遍地开花”。处理好城镇化质量与速度、土地与人口、产业与城市、城乡统筹等多方面的关系,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系统工程,切忌片面求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