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乡村 打造珠三角旅游和岭南文化体验高地
乡村建设是新型城镇化下另一个焦点问题。作为岭南水乡,顺德拥有众多生态良好、文化深厚的乡村,为对接都市休闲需求留下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白皮书指出,尽管顺德乡村发展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但与经济发展水平仍存在不协调的问题。对此,任国刚建议,在逆城市化成为一种潮流的今天,顺德要实施乡村重建策略,通过重现岭南水乡风貌,传播传统岭南文化、再造休闲空间、打造珠三角旅游和岭南文化体验的高地。
在重现岭南水乡上,任国刚说,可借鉴成都“五朵金花”的发展经验,在农村大力发展农业休闲旅游,实施锦绣大地工程,再造桑基鱼塘,吸引珠三角城市群居民来此休闲度假。“桑基鱼塘,纵横交错的水道,时隐时现的叶叶小舟,河畔的成片蕉林,通向乡间小道的青石板路以及保留下来的原生态村落、古祠堂、古桥等,都留住了岭南水乡的记忆。”
一边建设岭南水乡,一边还要传承岭南文化。作为岭南文化的核心地带,顺德拥有龙舟、粤曲曲艺、锣鼓柜、香云纱、功夫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杏坛的右滩状元村、马东武术村等保留了大量岭南文化的村落,在保留这些文化资源的同时,通过举办龙舟赛、永春拳大赛、粤曲赛等,将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利用岭南水乡和文化,顺德要营造休闲氛围。”任国刚说,顺德可通过实施“一村一休闲”计划,打造满足都市人需求的农业休闲旅游产品,同时建设乡村嘉年华、乡村俱乐部、乡村体验公园等。
白皮书提到,以逢简水乡为依托,挖掘岭南民俗文化,聚集到逢简水乡的打造中,吸引具有村落和古镇开发经验的企业共同开发,使其成为代言岭南水乡文化的文化体验度假区。“我去过好几次逢简,这是岭南水乡的典范。”任国刚说,乌镇的经验,可以应用在逢简上,在不破坏“形”和“神”的前提下,打造观光水道、岭南创意街区、岭南说唱大舞台,打造一个功能完备、现代与古朴完美结合的乡村旅游区。
此外,白皮书也建议,顺德可依托均安镇良好生态系统,如果林、园艺、苗圃、桑基鱼塘等,打造以观光、休闲农业为核心的创意田园综合体,成为服务珠三角区域的都市生态休闲目的地。
反响
杏坛镇镇长梁雄辉:
要实现保护与发展并重
本次白皮书中重点提及了逢简水乡的建设。目前,我们对逢简的开发也是朝着这个方向去的,在建设中注重对逢简环境的保护。无论是明清时期建筑还是近代的建筑,甚至是现代建筑都予以保留,用这种方式让所有人见证历史。
如今的逢简,不仅是一个能展示珠三角水乡发展的古村落,还能继续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现在有7000人左右仍然生活在这里。我们让居民们全部参与到逢简的发展中来,将发展与农村自治与治理结合起来,建立起一个利益共同体,不仅使农村发展起来,更使基层稳定得到了保障。
顺德三扬科技总经理翁国腾:
“突围”升级汇聚人才
《顺德突破》中提到,顺德要打造成为世界现代制造产业基地和现代商贸产业基地,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提升传统制造业,王志纲工作室专家在报告会上也提到,在大变革和互联网时代下,顺德企业家转型,需要把握住技术变革、资本金融、移动互联网和跨界融合多个关键点,这一点我感触很深。这本书中,我们看到顺德转型的优势,各镇产业优缺点都很清晰摆出来,方便企业家在选择产业发展时“对号入座”。同时我也注意到,书中大篇幅强调城市升级,而我们企业最需要的就是人才,如果能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提升城市,将会有更多人才乐意来到顺德。
观点
佛山市委常委、顺德区委书记梁维东:
城市升级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新能量
众所周知,顺德经济发展在先,城市建设相对滞后,之前曾被网友戏称为“最差的城市,最好的农村”。随着周边城市的崛起,顺德要想留住优秀人才的难度逐渐加大,反过来也制约了顺德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我们下定决心要破解这一核心矛盾,于是从2011年开始提出“城市升级引领产业转型,共建共享幸福顺德”的战略目标。
过去3年,围绕这一目标,首先是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引领城市升级取得新突破。区镇两级投入超过300亿元,形成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目前顺德到珠三角任何一个城市都很方便,正在进行内部“毛细血管”的疏通。其次是以美城行动为抓手,让城市绿化和管理进入一个新水平。2011年以来,顺德实施重点水利工程73宗,总投资约8.64亿元,完成河道疏浚整治长度约1035公里。同时,过去3年,全区绿化投入累计达11.81亿元,新增或改造绿化面积达906.3公顷,其中2013年投入达6.62亿元,新增或改造绿化面积达461公顷。完成286公里城市绿道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
无论是发达镇街还是次发达镇街,整个环境的内涵得到了全面提升。用海外乡亲的话来说,顺德的城市在这几年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地企业也有同样的感觉。美的高管说,这几年政府对他们的支持,不是土地供应,也不是资金扶持,而是城市升级带来的综合效应,让他们更有底气更有力量往前走。也因此,本土企业更愿意扎根本地发展,如碧桂园经过一段时间考虑之后,最后把总部稳稳地落在了北滘镇。市民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也逐渐得到增强。
城市升级最终是为了发展。过去两年,顺德连续成为全国市辖区百强区第一,入选全国十大小康示范县区。去年引进的超千万元以上项目占了大佛山地区的一半。即使在今年整体宏观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的背景下,顺德一季度出口仍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和全国十强县市对比,顺德去年和今年一季度的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速又重新回到了第一位的水平。
我相信,只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优势,引入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用更大的力度来推进城市升级,在5年内,我们就可奠定城市升级的整体格局,届时一个城乡一体、产城互动、生态优美的顺德将得到充分展示。
知名策划人王志纲:
顺德尊重市场力量,对全国有借鉴意义
顺德的产业发展更符合市场规律,千百年来桑基鱼塘造就的顺德DNA,深刻地影响着顺德人成为彻底的市场融入者。以市场规律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尊重常识、自然生长、与时俱进、勇于变革,顺德就会有未来。顺德现在保持着领先的地位,但还要保持对创新的推崇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顺德的优点在于,第一,尊重常识,相信天上不会掉馅饼、地里不会长黄金;第二,自然成长,不会拔苗助长;第三,与时俱进,不固步自封;第四,勇于变革。顺德一直都遵循市场的规律在稳步发展,正因为这样的基因,决定了今天顺德依然是中国制造业的重镇、全国的百强区。
我在国内看到很多地方就像一个虚胖子,过度攫取资源,破坏生态环境,这是人类的灾害,是不可持续的。反观顺德,不像其他地方揠苗助长做表面文章,而是靠市场力量自然成长,市场规则大于行政规则,并成为一处草根企业家大本营,这正是中国经济提质增效最离不开的,所以顺德完全可以建设成为国家可持续转型发展的示范区,顺德走过的路、探索的经验可以推向全国。
当下,顺德已经从曾经的“跟跑者”成为了“领跑者”,作为领跑者,必须要让大家知道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想到哪里去?要让大家知道顺德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在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落袋为安的务实观念的同时,要增强对战略、对未来、对创新的敬畏和追求。因此,顺德要改革,转变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