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深圳在一场6年一遇的暴雨之下,原本光鲜亮丽的城市瞬间变得伤痕累累、面目全非……
这些年,不少地方都醉心于城市的“做大”、“做强”,城市发展被形式上的大和表面上的美所左右。解析深圳,论其发展不可谓不快,只用了30年时间就跻身国内四大“一线城市”,19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经聚集了1800多万的人口。然而,与城市的“大”很不协调的是,包括深圳在内,不少城市内在品质距离“优”字相距甚远。大建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急功近利的规划调整、寅吃卯粮的圈地运动、脆弱资源的过度开发、盲目布局的基础设施、屡禁不止的违法建筑等等,是很多城市发展中的普遍问题,虽然一些城市经过多年治理,但并无显著改观。在一些地方,新城区光鲜亮丽,好似“不夜城”;老城区路灯不明,遍布“瞎子街”。主干道,宽马路,洋“绿化”;背街小巷,道路泥泞,排水不畅,垃圾遍地“脏乱差”。许多城市有资金建高楼大厦、有时间突击“穿衣戴帽”,却没有心力去发展下水道,地上与地下对比犹如巨人与侏儒,一遇上突发情况城市就“周转不灵”。当“城市看海”、“街头捞鱼”的活报剧一幕接一幕上演的时候,原本光鲜亮丽的城市无情地被打回了原形。还有许多城市,星级公厕越建越多,星级指数也逐渐走高,但老百姓“如厕难”的问题却愈来愈突出。法国巴黎、英国伦敦这样的国际大都市,建筑历经几百年而不落后,几百年前的道路、下水道仍在正常使用,而国内很多城市的建筑在高超的爆破技术手段下“英年早逝”……
笔者以为,城市的发展,品质比速度更重要、内涵比规模更重要。城市“做大”、“做强”,听起来很美,但比起高调叫响城市口号更重要的,还得要潜心修炼城市发展的“内功”。只有修炼好“内功”,才能在“做大”、“做强”的路上走得更远。这就要求我们的决策者要处处树立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正确处理好城市建设“里子”和“面子”问题,坚持形态构建与强化功能并重、营造环境与提升品质并重、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并重,着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公共配套服务能力,强化空间的有机联系,着力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在加强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上,要以改善人居环境为重点,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强城市建设的人性化设计与艺术化改造,提升城市的内涵和文化品位,彰显城市魅力,在城市做“大”的同时,把城市做“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