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限制构成重要约束
规划在发展目标方面最有价值、可能改变城市面貌和空间格局的看点,是关于人均城市建设用地的指标。规划中所要求的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是一个很重大的发展限定条件,为城市的发展形态建立了框架。
中国以往的城市建设用地一直是粗放式发展,官方数据显示,现在中国人均建设用地已到达130平方米,而实际中可能还要超过这个数字。对比其他国家和地区,发达国家人均建设用地平均只有82平方米左右,香港集约化程度更高,为人均30平方米。所以,规划提出人均100平方米建设用地的控制性指标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建立了城市的边界,不可能没有边沿的搞建设。
当然,就集约度而言这个数据并非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其实还可以进一步压缩用地规模。从表述上看,“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是城市经济学意义上的表示,作为国家级规划,可对容积率、密度做进一步调控和数据安排。
规划中应有而遗漏的几个问题
令人比较遗憾的是,这一规划还是遗漏了若干问题。比如物流问题,物流是城市圈或现代城市最重要的构成部分,对城市未来发展影响极大。作为一个面向未来的城镇化规划,对物流体系建设和物流成本约束几乎没有丝毫涉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比较大的缺陷。
第二个涉及不多的问题是老龄化。老龄化在这份城镇化规划中设计内容很少,尽在“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中提到八个字,显然规划严重低估了中国社会老龄化问题的严重程度。这将对城镇化的实现和落地形成严重影响。
总体来看,这份规划的临时性色彩是存在的,一方面存在一些普遍性缺陷,另一方面框架和逻辑关系也存在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时候,规划更像是一个意见汇总,而并非真正意义上规范的战略规划。
(□陈功 作者为安邦(ANBOUND)首席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