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大湖地区的51个城市成立了一个区域协调委员会,各市负责人定期碰头,商讨通过采取统一行动解决一些跨区域的公共问题。在核心城市内部,芝加哥率先建立起了政府和市场、社会的多边协作机制,其最突出的标志就是在一系列重大决策事务上邀请民间组织的有效参与。民间组织的高度专业化,使得他们提出的建议、制定的标准既切合实际,又能引领产业发展方向。作为一个完整的城市群,在长期的功能演变、市场选择和产业升级中,圈内主要中心城市必然面临着工业经济的衰落以及适时向服务经济的转型难题,特别是对一些过去以制造业为主导的专业性城市而言,由于经济结构相对单一,这种转型往往更显艰难和漫长。近几十年来,芝加哥和底特律一直在探索经济转型和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方式和路径。完成产业升级,促进昔日制造业中心向研发基地和服务中心转型,少不了人才和资金的支持。如何吸引高级人才和大公司在这里落户扎根,是芝加哥、底特律等这些老工业基地面临的最大挑战。为此,治理污染,构筑有效的环保体系,重塑优美的生活和居住环境,就成了当地政府的首要任务。同时,这些城市政府不但注重在政策上引导全社会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积极提供资金和项目支持,在绿色环保技术和模式上也同样作出了示范。
巴黎都市圈
发达的高速铁路网既可以使法国城市与欧洲其他大城市之间联系更加便捷,又可以促进巴黎都市圈内的联系
巴黎都市圈主要由大巴黎都市圈、莱茵—鲁尔都市圈、荷兰—比利时都市圈所构成,覆盖了法国巴黎、荷兰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比利时安特卫普、布鲁塞尔和德国的科隆等大城市,包括了4个国家的40个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总面积14.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600万人。
在巴黎都市圈的形成过程中,规划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932年,法国第一次通过法律提出打破行政区域壁垒,根据区域开发需要设立巴黎地区,并对城市发展实行统一的区域规划;1956年,《巴黎地区国土开发计划》提出规划建设的5座新城,形成与市区互为补充的城市体系。国家对新城优惠政策的连续性,使得新城建设实现了快速发展;1960年,《巴黎地区整治规划管理纲要》获得通过,该纲要规划沿城市主要发展轴和城市交通轴建设卫星城市,利用城市近郊发展多中心城市结构;1989年7月,政府对《巴黎地区整治规划管理纲要》进行修订,并于1994年获得议会批准,称为《巴黎大区总体规划》,该规划是巴黎大区发展必须遵守的法律文件,其体现的思路是:保持城市之间的合理竞争,在大区内各中心城市之间保持协调发展,在各大区之间保持协调发展。
为了加强巴黎城市群与其他欧洲大城市的联系,巴黎重点发展航空与高速铁路,在具体项目中注意航空港的建设如何积极适应对外开放的需求,并且留有足够的发展用地。发达的高速铁路网既可以使法国城市与欧洲其他大城市之间联系更加便捷,又可以促进巴黎都市圈内的联系,使区域的社会功能高效地运转,为人们各种活动提供最为方便的服务。
共性
都市圈易在自然条件良好与地理区位优越的区域形成,都市圈内存在一个具有强大辐射带动能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圈内城市间形成合理的产业协作体系
国外成熟都市圈发展有一些共性。第一,都市圈易在自然条件良好与地理区位优越的区域形成。从历史发展看,人类总是向平原地区集中并依水而居,在平原地区建设城市成本较低,易于大规模发展工业生产和进行产业布局。世界级的大都市圈如美国的纽约都市圈、日本的东京都市圈和英国的伦敦都市圈,通常都是以一个靠近海洋的大港口为中心城市,这既符合人类发展规律,也符合经济学规律。
第二,都市圈内存在一个具有强大辐射带动能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在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各种要素在中心城市的集聚与扩散是最基本的前提。在城市群形成的初期,区域范围内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迅速向中心城市集聚,中心城市的极化效应明显;随着城市群的进一步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心城市原有产业向外扩散,与生产、生活配套的现代服务业则逐步向中心城市集聚,中心城市的总部经济效益增强。
第三,都市圈内部城市间形成合理的产业协作体系。从纽约、东京、伦敦、巴黎的规划过程可以看出,准确的产业定位和产业链建立,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求,不断进行产业结构优化配置和建立有效产业链是其形成的必要条件。最后,发达的基础设施与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为城市群内城市高效、有序的分工协作体系提供了保障。从纽约、东京、伦敦、巴黎都市圈形成与发展过程看,发达的基础设施与快捷的交通运输成为其完善的纽带,这几个城市都建成了发达的城际轨道交通和四通八达的海、陆、空交通网络,特别是巴黎作为欧洲的交通枢纽,城内交通之便堪称世界之最。
(本版文章作者为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李燕)
《 人民日报 》( 2014年06月04日 2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