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全国智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工程智能设计分会智慧家庭(居住区)建设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智能化养老基地建设关键技术研究》课题启动会在京举行。与会者就国内外养老现状、我国居家养老模式以及课题编写内容、分工等展开讨论。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增长高峰的到来,人口老龄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数据表明,从2005年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由1.51亿增加到2.21亿,比重将由13.3%增加到16%。人口老龄化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谈及国内外的养老现状时,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工程智能设计分会专家张公忠表示,起初,欧美国家在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时,采取集中供养的方式,即建立养老院等。虽然这种方式照料周到,但不利于老人与亲人的交流,容易造成情感缺失,很多国家提出了让老人回归家庭的号召,即居家和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养老方式。目前,居家养老已成为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养老的主要方式(9073模式,即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人数分别占90%、7%、3%)。我国也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建立居家养老为主的养老服务体系。但是,我国的居家养老服务起步较晚,相关体系并不健全,很多与之配套的智能化服务平台以及服务内容没有建立起来,养老服务质量大打折扣。
为推动养老基地建设,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立项开展智能化养老基地建设关键技术研究。该课题将针对智能化养老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所需的数据存储、共享、检索、关联技术展开研究;对异质异构数据搜索技术进行研究;对设备感知、位置感知、环境感知技术展开研究,并形成智能化养老基地建设需求报告;搭建智能化养老综合服务平台,编写《国家智能化养老基地建设导则》,开展1-2项试点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