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世界上公认的五大世界级都市圈为纽约都市圈、伦敦都市圈、东京都市圈、巴黎都市圈和北美五大湖都市圈。它们已经成为当地人口最密集、经济最活跃、最富有竞争力的地区,是所在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枢纽和参与全球竞争的制高点。
“21世纪全球经济要求我们有新的机构设计和制度设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们有了一个真正全球化的经济。各国并不是控制全球经济的行动者,因为现在全球经济已经超越了国家的边界。我们需要以一个更大的视野去看待都市圈的发展。”日前,在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主办的“大都市圈发展:国际比较与启示”研讨会上,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马克·皮萨诺重点介绍了大都市圈的发展趋势以及美国加利福尼亚都市圈的发展经验。
区域间合作有待加强
皮萨诺表示,在新的情况下,国家和当地政府的设计并不能满足全球经济的现状和互动。而现在全球要求一种新的设计,希望各国的首都思考一下如何来设计首都都市圈,如何更好地参与全球经济。
皮萨诺认为,都市圈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区域间如何协调发展。不管是在美国还是其他国家、地区,例如针对环境问题,需要同步、协调行动。如果各个地区不能协调行动,就会造成一些不可持续的问题。此外,研究发现,参与到都市圈的大城市有一些重复建设的问题,如果能够看到这一点的话,就会有一个全新的视角。美国现在正努力解决一些重合的问题,中国同样需要重视重复建设方面的问题。皮萨诺表示,创新对于都市圈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市场当中如何把知识研究和创新转化成经济活动?首先,需要创造好的生活环境,否则就无法吸引年轻的高技能人才。此外,要发展创新和创造力的文化。所谓创新,指的是多样化的思想和多样化的行为。这就需要一个社会的开放性,否则就无法有创新和创造力。除此之外,也有一个不可取代的条件,就是需要有风险投资。通过风险投资可以将这些想法商业化。
谈及都市圈内部城市的协调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韩士元认为,目前的发展趋势在于城市圈的建设,而非单个城市的建设,因此资源共享非常重要。城市圈的建设需要把各地的资源、优势拿出来,力求在各地所在的都市圈范围内发挥辐射、共享功用。只有两个城镇的优势互补互用,才能产生1+1>2的效果。
生态联保新思路
目前,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一系列“大城市病”日益凸显。生态联保是大都市圈经济发展的基石,其中建设大范围水源涵养区是美国都市圈发展最成功的经验之一。皮萨诺认为,气候变化会改变全球的水文环境,城市建设者需要未雨绸缪,并增强技术能力来预测这些变化。美国南加州从世界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变为美国生态最好的地区正是得益于政府思维方式的转变,在环境可持续性与经济可持续性中找到了利益汇合点。南加州政府很早就意识到,建立大范围的生态涵养区既能带来清洁的水源,也能改善城市的人居环境。通过水源地全流域开展较为全面、深入的调查,以及分析流域的经济社会状况与各区域水源涵养能力,制定了科学的水源涵养区建设方案。例如,从恢复植被做起,建立友好生态示范区,在区内各个市共建跨界水源涵养区。
皮萨诺介绍说,加州采取了分散式的思维模式与项目建设办法,即从下而上,从最低级别做起。以水资源为例,政府会跟不同的地方合作协调,汇聚不同的来源,重新设计筹资。这种自下而上的参与方式使更多个人参与进来,改变了项目融资结构并缓解了资金不足,使政府可以立刻采取行动,而不必等一个大集团、大部门的投资。这种分散式策略沿用至今。
对此,韩士元肯定了生态联保的重要性。他认为,目前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日益凸显,也受到广泛关注,但是例如水污染等环境问题并非一个城市、一个区域所能解决的,除了全国统一考虑之外,起码应当在城市圈范围内统筹考虑。
“从组织、制度、领导、政策角度来看,各个地区之间、各个城镇之间是有利益差别的,有很多问题需要协调,也有发展水平的差距,有各自的诉求,各自的愿望,因此,现在需要考虑通过规划,通过其他政策,通过其他制度安排来把都市圈各个部分的利益协调好,统一好,以共同的步调来服务一个城市圈的发展。”韩士元说。
针对皮萨诺所介绍的让更多人参与项目建设,以缓解资金不足的方法,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邱爱军表示认同,她认为,目前消费者是经济决策者。过去计划经济时期,更多的是执行中央的想法。而现在的大数据时代,消费者变成了影响甚至决定政策导向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更加关注消费者的需求。以京津冀都市圈为例,邱爱军表示,目前北京周边各地都积极争取承接北京市外迁产业,虽然有行政上的导向,但是最终决定产业转移到何处的是消费者,是批发市场的经营者。如果不关注他们的需求,很难把大都市圈布局好。
提高物流网络高效性
皮萨诺表示,高效的物流网络是先进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保障。他认为,美国商品售价低的重要原因在于所有产品60%的成本来自分销市场营销以及融资领域,而40%的成本来自生产。如果在产品分销市场中能够提升产品的转运效率,就能够改变经济运作方式。
皮萨诺在对中国珠江三角洲的相关研究中发现,中国物流系统的设计不完备,从产品生产带到销售带之间的物流系统存在大量的经济浪费。因此,他建议,当前,如果中国城市能够对运输路线、分销路线进行优化布局,做好省份之间的协同物流行政规划,就能实现大规模的成本效益。
邱爱军认为,如果没有有效率的运输网络,城市之间的整合和产品效率提高是不可能的,美国物流网络的高效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邱爱军以河北省白沟镇为例,她表示,这个人口仅十几万的小镇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并非靠镇本身的资源储备,而是利用高效的网络,从这个镇到每个县都有物流网,从而带动周围县生产箱包,形成了产业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