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委、市政府印发了《郑州都市区建设五年提升规划(2014—2018)》。根据规划,郑州都市区的战略定位是以国际化、现代化立体综合交通枢纽为特征的国家中心城市、国际航空大都市、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郑州都市区的五年建设目标是: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400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人口1100万人左右,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00亿元左右,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2∶51∶47,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37000亿元。
根据五年提升规划,2018年,郑州都市区建成区面积1000平方公里左右,城镇人口800万以上。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坚持宜居、生态、绿色、环保发展理念,按照“一核三区”空间布局全面推进。到2018年,引进和建设重大项目300个,总投资5500亿元,销售收入突破万亿元大关,建成区面积100平方公里,人口90万左右。
加快中心城区改造提升,到2018年,建成区面积达到600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600万人左右。推进城市均衡发展,到2018年,东部新城区、南部新城区、西部新城区建成区面积分别达到65、30、55平方公里,人口分别达到45、25、30万人。推进中小城市融城发展。到2018年,形成30万人以上的小城市2个,10万人以上的小城市3个,5万人以上的中心城镇4个。
走在郑州老城区,不经意抬头,总能看到纵横交错的各种管线,如同蜘蛛网般“画”满天空。
这种密如“蜘蛛网”,横悬在城市上空隶属不同部门的管网,成了空中杂乱的视觉污染,也同样埋下了安全隐患。
此外,管网改造一直都是城市基础设施改善中的大难题,在各项道路新建、改建工程中,管线的迁移也成为影响施工进度及施工质量的最大障碍。
从郑州市政府获悉,《意见稿》正在郑州市政府网站全文公布,广泛征求意见。
如有意见和建议,市民可于2014年8月5日前通过下列方式反馈至郑州市政府法制办:传真:0371-67446680,电子信箱:lifazhengqiuyijian@126.com。
《意见稿》提到,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新建通信和220千伏及以下等级电力管线应入地建设;现有架空管线应按照城市改造计划和城市规划的要求逐步入地。也就是说,新的管线将全部入地建设,而以往那些“蜘蛛网”今后也会随着改造的推进,逐步从郑州的天空消失。
从郑州市畅通办获悉,为缓解停车难问题,郑州市上半年已建成停车泊位13974个。
停车场建设工程是《畅通郑州白皮书》中确定的畅通郑州十大工程之一。据统计,2012年郑州市建成7.33万个停车位,2013年建成6.74万个停车位。2014年计划新增3.1万个停车泊位,由各区及管委会按照三类停车场的分配规模来建设。截止到6月底,已建成停车泊位13974个,占年度停车场建设任务的46.58%,超额完成预定任务。其中金水区完成2786个,中原区完成2400个,二七区完成3458个,管城区完成60个,惠济区完成3960个,郑东新区完成700个,高新区完成610个。
从7月26日凌晨起,中州大道与货站街交叉口南北双向部分路段受陇海快速通道施工影响,双向10车道缩减为双向6车道。交警建议,车辆向西走未来路或向东走第三大街可以避开此路段。
绕行路线:
1.郑汴路、未来路至航海路;
2.商都路、黄河南路、第三大街至航海路或南三环上机场高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