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战略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在国内,如何实现资源型城市原有产业再升级、新产业层级的构建,科学合理地转型,一直是资源型城市管理者十分纠结的问题,也是一些业内专家及学界人士持续多年的关注点。CN早在2001年,国务院在辽宁阜新市开展了全国首个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试点。此后,国家先后分3批界定了69个资源枯竭城市,山东枣庄、辽宁阜新、甘肃白银涵括其中。
而在国务院于2013年出台的关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国家级专项规划——《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中,首次界定了全国262个资源型城市,并根据资源保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差异,将资源型城市划分为成长型、成熟型、衰退型和再生型,明确了不同类型城市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在这一规划中,衰退型资源型城市名单里,枣庄、阜新和白银再次赫然在目。
矿竭城衰,这对于一个资源型城市来说,无疑是一个可怕的梦魇——企业关闭破产、就业矛盾突出、居民生活困难、经济增长缓慢、地方财政乏力以及严重的沉陷和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凸现,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为避免沦落至此,包括枣庄、白银在内的所有衰退型资源型城市都在努力实现产业的延伸升级,终至华丽转身。
枣庄的华丽转身
打开百度,搜索“枣庄”,别称一栏赫然显示“煤城”。枣庄人说,这是一个因枣得名,因煤而兴的城市。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民族资本企业“中兴公司”就诞生于枣庄,与河北的开滦煤矿、辽宁的抚顺煤矿并称为中国的“三大煤矿”;中国工业史上的第一支股票也是从此处走进人们的视野。而这些,使得枣庄毫无争议地成为中国近代工业文明兴起的一个标志性城市。1961年,枣庄成为国家重点煤炭建设基地。数年以后,枣庄形成了以煤炭为龙头,涵盖电力、建材、纺织等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
2009年,枣庄市进入国务院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名单。
事实上,枣庄早就开始未雨绸缪,探索转型发展之路,培育接续替代产业,从而较为顺利地完成了由单一矿业型城市到矿业主导型、多元经济型城市的转变。
“近几年来,特别是自2009年枣庄市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市以来,面对煤炭资源将近枯竭的形势,枣庄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地实施城市转型战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牢固树立‘项目兴市、工业强市、生态立市’的理念,从依赖资源求发展逐步转为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一黑一灰’的城市色调渐行渐远,‘鲁南绿城,山水枣庄’的城市新形象日益提升。”在日前由全国政协人口环境资源委员会办公室和中国矿业联合会牵头组织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专题研讨会上,枣庄市市委书记张术平在会上如此陈述枣庄的转型之路。
经过数年的坚持与发展,枣庄的探索无疑是卓有成效的。
在枣庄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术平的城市转型经验报告里,从以“工业转型振兴、服务业提档升级”的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发展、生态建设、民生保障及政府自身建设方面,一条思路清晰、目标明确的资源型城市发展之路被完整勾勒。
张术平说,枣庄市曾连续3年召开工业转型振兴大会,出台30多条实施意见,加快工业转型振兴步伐。据介绍,该市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市属66家工业企业的改革改制和社会化管理;将传统产业如水泥、轮胎企业实现市场化重组;抓战略性新型产业培植,把新能源、新医药、新装备制造等产业作为重要接续替代产业,发展壮大产业规模;以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促进服务业提档升级;着力发展旅游业,按照“一园三镇五点”的思路,全域布置乡村旅游;着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吸引大批知名品脾落户枣庄;着力发展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及会展经济。
张术平认为,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要加快新型工业化、服务高端化、农业现代化以及对外开放。因此,枣庄将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培育壮大煤化工、煤电能源、机械机床3个千亿产业板块,新型建材、橡胶塑料、纺织服装、食品加工4个百亿产业板块,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新信息和节能环保5个百亿产业板块;重点培育枣矿集团千亿企业集团,联想化工、盛隆、鲁化、泉兴等10个百亿企业集团,华电十电、华润纸业等10个亿元企业集团;引导过剩产能有序退出,2015年底前全面关闭30万吨以下小煤矿和小石膏矿。
在推进生态枣庄建设方面,张术平表示,要大力实施中心城区环城绿道建设、城市绿化提升、荒山绿化、石榴园扩建、东沙河综合整治等创森重点工程,抓好城区裸露土地覆绿和建筑立体绿化。枣庄计划年内新增造林绿化面积13万亩,市域森林覆盖率、城市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5%和40%以上,力争2015年创建成为国家森林城市;全面推进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完成重点企业脱硫脱硝治理任务;加强工业废气、城市扬尘、机动车尾气综合治理,继续抓好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稳步推进建成区锅炉“煤改气”,加快淘汰“黄标车”,努力在雾霾治理方面取得实效。同时,进一步保障社会就业,提高社会保障标准,抓好民生问题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