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规划展览馆时指出:“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
进入新世纪以来,南京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发展框架全面拉开,城乡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区域协调合作深入推进。目前,位于玄武门的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正在举办大型规划展览,围绕城市转型发展,全面解读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城市发展战略。未来,南京将在更高平台上推进区域城市化,坚持以人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承载力、集聚力、辐射力为核心,实现江南江北、城区郊区、老城新城职能互补,全面提升城市国际化、城郊现代化、郊区城市化、都市圈协同发展水平,把南京建成一座具有独特个性和魅力的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
河西新城南部中轴线规划效果图
江北新城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展望
1、推进区域城市化
“十三五”期间,面向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总体要求,把南京建设成为苏南地区重要的自主创新先导区、现代产业集聚区、城乡发展一体化先行区、开放合作引领区和富裕文明宜居区,奋力走在苏南现代化建设的前列。
充分发挥南京区位和科教文化资源优势,抢抓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第三次发展机遇,把南京放在苏南、长三角乃至全国层面来确定中心城市职能,全面推进南京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城市创新转型。
为此,要以江北新区、主城现代化、古都保护、独特风貌和风景名胜区保护、新城、新市镇、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和保障性住房等九大重点工程为抓手,建立常住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转变城乡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进一步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协调发展区域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同时强化体制机制改革,并建立依法行政、统一协调、科学决策、规范实施、事权清晰、高效顺畅的城乡规划管理体制。
2、建设江北新区
江北新区是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明确为苏南地区唯一的“优先开发”区域,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十三五”期间,南京城市建设重点将由河西新城区向江北新区转移,形成“双城、拥江”的城市发展新格局。
江北新区规划保护并彰显江山河洲的环境特色,划定城镇增长边界,按照集中集聚、公交引导开发和多中心布局的原则,构建组团式带形城市结构;建立“中心城—新城—新市镇”的三级城镇等级体系;形成由城市中心地区到外围生态地区的圈层式产业布局规划功能布局模式。同时强化内外交通规划,提升江北新区各组团的凝聚力和区域辐射力。
3、低效土地再开发
落实土地资源集约优先战略,有力保障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转变以往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的经济增长方式,稳妥开展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积极推进铁北、下关滨江、铁心桥—西善桥等片区的城市更新改造和产业升级。有序推进金陵石化及周边地区、大厂地区、梅山钢铁及周边地区和长江二桥至三桥沿岸(含八卦洲)地区产业升级和城市更新,发挥市场对土地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4、促进都市圈一体化
南京城市总体规划明确了“南京都市圈、协作联动圈和战略联盟圈”三大区域协调发展圈层。其中,南京都市圈是以南京为核心的一小时通勤圈,以推进同城化发展战略为主导;协作联动圈是指以南京为核心的一日生活圈;战略联盟圈主要为泛长三角西部地区。
目前,由苏皖两省南京、镇江、扬州、淮安、芜湖、马鞍山、滁州、宣城等八市组成的南京都市圈城市发展联盟已经成立。南京都市圈区域规划将按照空间功能定位及地区比较优势,从功能导向、边界管制、跨界地区协调等方面推进都市圈空间协调发展,到2020年将基本形成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
河西新城南部鱼嘴地区城市设计效果图
南京
规划
1、国家战略对南京的要求
2、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3、南京百年规划史
南京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确定的“两横三纵”格局中的重要战略节点,也是长江经济带四大中心城市之一。根据《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南京不仅是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长江航运物流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也是长三角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门户。《苏南现代化示范区规划》要求南京强化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重要门户作用,建设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文化创意中心、长江航运物流中心和重要的区域金融商务中心,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际软件名城。
2、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
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以“人才为第一资源、教育为第一基础、科技为第一生产力、创新为第一驱动力”为发展理念,以“民生为先、统筹为要、生态为基、文化为魂”为工作方针,以“绿色、人文、智慧、集约”为建设要求,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为战略路径,把南京建设成为“独具魅力的人文都市、绿色都市、幸福都市,独具特色的中国人才与创业创新名城、软件与新兴产业名城、航(空)运与综合枢纽名城”。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明确南京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国家重要创新基地、区域现代服务中心、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滨江生态宜居城市的核心功能。规划构建以主城为核心,以放射形交通走廊为发展轴,以生态空间为绿楔,“多心开敞、轴向组团、拥江发展”的现代都市区空间格局。在“十二五”期间,制定了三都市,三名城的近期建设策略。
3、南京百年规划史
南京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具有百年规划的城市。从古代传统的“营国”理论,到1929年的《首都计划》,为南京打开了现代城市规划理念的大门。《首都计划》对南京今天的城市功能分区、空间布局及主城主干路系统仍然产生着重要影响。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年)是建国后南京第一部国家正式批准的具有法规性的城市总体规划文件,确定了构建圈层式城镇布局结构。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年)以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跳出老城和主城,构建“城市规划区—都市圈—主城”3个层次空间结构体系。2001年的总体规划调整,突出区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重视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按照“一疏散,三集中”和“老城做减法、新区做加法”的战略,强调“轴向发展、组团布局、多中心、开敞式”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
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美丽
青奥中心及南京眼实景
1、人文都市
2、绿色都市3、幸福都市4、航(空)运与综合枢纽名城5、建设河西新中心
——彰显历史文化风采
南京是一座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有50万年的人类史,2480余年建城史和累计450多年建都史,有着“襟江带湖,龙蟠虎踞”的环境风貌,“依山就水,环套并置”的城市格局,“沧桑久远,精品荟萃”的文物古迹,“南北交融,承古启今”的建筑风格,“继往开来,多元包容”的历史文化。
在全面保护南京独特的山水环境、历史历代都城格局基础上,规划对南京老城实施整体保护。积极保护历史文化沉淀最深的城南、明故宫、鼓楼—清凉山等历史城区,9片历史文化街区,22片历史风貌区和10片一般历史地段以及文物古迹、古镇古村、历史遗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栖息地实施整体保护。同时,完善规划保护的实施机制,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串联整合各类历史文化资源。
——促进现代文化繁荣
南京在历史上曾三度成为世人瞩目的文化中心,有“天下文枢”、“东南第一学”的美誉。现代南京亦是全国重要的科教中心之一,是继北京、上海之后高校最为密集的城市。
坚持以先进文化为内容,构建具有南京特色的文化科技融合产业体系。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城市经济结构优化。同时,积极完善以长江路文化街、1865文化创意产业园为代表的文化设施规划,推进建设博物馆城市。
2、绿色都市
——保护生态资源
目前南京的森林覆盖率达到2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约50%,中心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3.1平方米。规划以长江及其洲岛、湿地,滁河、秦淮河及其两侧,沿明城墙、绕城公路、明外郭—秦淮新河、绕越高速公路两侧以及外围楔形绿地,构建南京的绿地系统和生态网架,并以瓜埠作为城市的生态隔离和清洁空气廊道。
在主城内,以明城墙风光带为绿色内环,以绕城公路绿带和主城滨江绿带为绿色外环,以钟山、夹江、幕燕、雨花台为主体,形成绿地系统布局,并逐年实施“老城添绿”计划,实现居民“出行300m,步行5分钟”就可达到一片绿地的目标。
——改善生态环境
南京规划注重低碳生态规则,通过引导城市紧凑混合用地布局,绿色水资源,推广绿色能源、固废处理和利用系统,建设低碳生态城市。以青奥城规划为例,南京青奥城总建筑面积约200万平方米,规划建设了世界领先的冷热电联供区域能源系统,引入附近电厂的发电余热蒸汽,结合部分天然气能源集中供冷供热,可显著优化城市能源结构,大幅消减夏季电力高峰和冬季天然气高峰,产生显著节能减排效应。
——塑造生态风貌
在重点塑造风景名胜区、城市公园等生态风貌同时,积极推进全市绿荫道规划,初步形成四百条绿荫道,构建较为完善的绿荫道系统。结合历史街巷保护和城市中心区、滨江地区及风景旅游区发展,在老城区开展了慢行交通规划,规划建设了南京滨江风光带。
3、幸福都市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推行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和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普惠社会福利保障;合理构建城乡一体化、服务全覆盖的城乡社区服务设施体系,完善医疗、体育、教育和养老等设施,努力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实现“学有优教、劳有多得、病有良医、老有善养、住有宜居”。
——统筹城乡发展
美丽乡村建设是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内容。南京美丽乡村规划全面整合乡村优质资源,探索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发展新路径,真正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规划确定了江宁、溧水、高淳、浦口、六合5五个美丽乡村示范区,占全市四分之一面积。以“生态优美、生产和美,生活甜美”为目标,提升青山碧水的生态环境,通过国土综合整治、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改善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水平,强化公共服务配套设施配置,营造生机勃勃的现代乡村生活气息。
——公共交通先行
构建“轨道交通为骨架、地面公交为网络、出租汽车为补充、慢行交通为延伸”的公共交通网络。全市轨道交通体系共计22条线路,总里程约775公里,包括都市圈轨道8条,城市轨道14条。为有效缓解城市停车难的问题,通过用地复合利用,挖掘道路资源等方式,结合城中村危旧房改造、城市绿地广场建设,进行停车场规划建设。
4、航(空)运与综合枢纽名城
南京素有北跨中原、瓜连数省、五方辐辏、万国灌输之美称,铁路、公路、航空、水运及管道运输五大运输方式齐全,四条国道经过南京,万吨轮终年可达,京沪线贯通南北,是我国东西沿江运输大动脉与南北京沪和沿海运输大动脉交汇转换的枢纽城市。
目前南京有禄口国际机场和六合机场两个机场;南京铁路为全国第五大铁路枢纽,南京南站是亚洲最大火车站;南京长江国际航运中心涵盖了沿江海运直达、江海转运和长江中上游中转联运三大运输体系;在对外交通上形成了“两环两横十四射”的高速公路网和“一环七横十七射”的干线公路网。
今后南京将大力发展枢纽经济,打造航运(空)枢纽、金融枢纽、信息枢纽、市场枢纽,以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和海港经济区、空港经济区、高铁经济区为突破口,建成特色明显、功能领先、具有较强影响带动力的综合枢纽名城。
5、建设河西新中心
河西新城是南京“一疏散三集中”、“一城三区”的战略重点,也是南京城市发展史上第一个先规划后建设的区域。2011年以来,根据迎青奥、建城市、惠民生的理念,南京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举措,更加突出河西新城“现代化、国际性、创新型”定位,聚焦泛长三角区域金融中心、长三角创新创意中心、长三角会议展览中心、长三角文化体育中心、南京都市圈商务商贸中心建设,努力建成现代化国际性城市新中心。
以举办青奥会为契机,河西新城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功能及品质。国际青年艺术文化交流中心建筑总面积48万平方米,由会议中心与两座塔楼三大部分构成;青奥村总建筑面积49万平方米,包括公寓区、国际小学等6大区域;国际风情街在青奥会期间作为运动员餐厅,以后将作为经营各国风味的餐饮商业;青奥文化体育公园沿江岸线长度1788米,用地面积约45.5公顷;青奥森林公园总面积约980亩,设计布局了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等五大洲生态园。
河西新城规划建立了低碳生态智慧城指标体系,全面推广紧凑混合用地模式、绿色节能环保建筑、绿色资源能源利用、绿色交通、绿色友好生态环境、低碳配置市政设施和宜居生活模式,创建低碳生态智慧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