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绿色建筑产业相关法规、政策及评价标准,探讨产业结构发展模式及优化措施,引导保障性安居工程向绿色建筑发展。通过各地建设“绿色”保障房经验交流,从地域生态、政策环境和经济发展等角度,研讨绿色建筑与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良性结合度。关注资源节约与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绿色建筑科技进步及产业发展,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推广能够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有效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推进保障房向绿色建筑领域发展。这是8月28日在京举办的“绿色建筑与住房保障安居工程研讨会”传递出的声音。
“绿色”保障房示范效应
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苗乐如认为,保障性住房是政府投资或政府主导的项目,在保障性住房中实施绿色建筑行动,将保障性住房建设成“绿色”保障性住房,可有效提高保障性住房的安全性、健康性和舒适性,对在全社会推行绿色建筑具有示范效应。
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住房保障和公共住房政策委员会秘书长赵路兴表示,把同类同质的保障性住房建成节能减排的绿色建筑,正成为城乡和城乡建设部的具体工作要求,并将成为住房建设的一种趋势。
2013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制订了《“十二五”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规划》,提出选择100个城市新建区域(规划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等)按照绿色生态城区标准规划、建设和运行。2013年1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发了《关于保障性住房实施绿色建筑行动的通知》,要求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市辖区范围内,2014年及以后新立项的保障性住房,包括集中兴建且规模在2万平方米以上、公共租赁住房(含并轨后的廉租住房),全部实行绿色建筑标准。为落实此项工作,各地住房保障主管部门相继出台了多项措施。
各地保障房纷纷披“绿装”
上海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副局长李东介绍说,上海2013年开工的新建保障性住房中,15%以上按绿色建筑标准进行设计施工。北京市住房保障办公室标准和信息化处处长杨家骥,对北京市保障房建设的政策进行了深入解读。北京市要求从2015年起,保障性住房基本采用产业化方式建造,并完善激励政策。同时将绿色建筑和住宅产业化内容纳入企业资质动态管理、信用体系管理、招标投标管理、施工合同管理工作中。广州市颁布实施了《广州市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和《广州市保障性住房设计指引》,在全市范围强制推行绿色建筑,明确要求保障性住房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目前,上海、杭州、安徽等地已经启动保障性住房绿色建筑试点示范项目。
有关主管部门负责人表示,建设“绿色”保障房,在设计手段、技术选择、产品选用等方面,不能流于简单的堆砌,应该在汲取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的同时,充分发掘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智慧,把我国保障房建成低碳环保的典范。我国西北窑洞、内蒙毡房、版纳竹楼等一系列传统建筑,在节能绿色方面都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同时从造价成本、自然属性上,也是值得借鉴和研究的。
保障房“变绿”需技术支撑
今后几年,大规模建设的保障性住房将成为绿色建筑大发展的有利契机。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绿色建筑在保障性安居工程中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各种亟待解决的问题,将业界主管部门负责人和专家集合到保障房建设领域中,目的在分享经验的同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共同为“绿色”保障性安居工程向前迈进作出努力。
由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住房保障和公共住房政策委员会主编,浙江达峰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世国建筑工程研究中心、杭州竞达电子有限公司、天津财经大学房地产经济研究所和中国智慧社区产业联盟参编的《公共租赁住房智能化系统建设导则》和《公共租赁住房智能化系统建设图集》同时发布,有关部门希望借助导则和图集,实现公共租赁住房管理运营的智能化管理。据悉,河北炫靓集团有限公司、北京金盾华通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在保障性住房实施绿色建筑过程中起到了助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