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民政厅和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编制完成的《山东省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发展规划2014—2030年》(下称《规划》)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规划》提出,预计2030年全省建设约7000个农村新型社区,保留3万个村庄。
乡村是乡愁的载体、精神的归所,城镇化不是消灭农村。《规划》提出,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样化,建设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乡村,促进村庄发展更具特色、更有活力、更加生态。至2030年,山东省形成各类特色村庄达到4000个左右包括400-500个历史文化特色村、800-1000个民俗风情特色村、1000个左右的自然风光特色村、打造城郊休闲特色村600-700个。对未来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的布局,《规划》提出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大中城市的城中村、城边村改造,提倡建小高层和高层住宅,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县城、镇驻地和城镇规划区外的农房建设,提倡建多层住宅,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可适当降低;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地方,注重把握好集中建设的农村新型社区规模,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使之体现出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和民族特点,并将其建设成为更具特色、更有活力、更加生态的美丽乡村。下面三个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有些方面很值得各地借鉴。
把村庄当作镶嵌在山岭中的“盆景”精雕细琢
环村水泥路蜿蜒通畅农房依地势错落有致房前屋后整修一新村容村貌干净整洁。这是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白彦镇,结合山村实际,确立“山中盆景”的定位后,把辖区内村庄当作一个个镶嵌在山岭中的“盆景”进行精雕细琢的杰作。位于平邑县南部山区的白彦镇裴家沟村,就是该镇村庄整治示范点之一。整治前,村里房屋破旧、垃圾遍地、土路坑洼;整治后,老旧危房拆了,水泥路通到各家各户门口,广场绿地相映衬,卫生环境比以前好多了。对村庄进行整治,白彦镇没有大拆大建,而是结合该村实际,确立“山中盆景”的定位,把整个村庄当作一个镶嵌在山岭中的“盆景”来精雕细琢。该镇建设“山中盆景”的思路确定后,山村整治众多难题便迎刃而解。该镇从几个方面着手雕刻“盆景”:巧“化妆”,投资8.6万元修建花池100余个,栽植各类苗木10万余株,绿化面积4.8万平方米,营造了“道路两侧树成行,户户门前花锦簇”的氛围;美“皮肤”,投资10万元对村内破旧房屋进行修缮,在村内醒目位置刷制“四德工程”图画与文字内容,既有美化作用,又有教育意义;“点石”成景,投资3.5万元,在附近山上搬运景观石19块,雕刻与景观呼应的文字28副,实现了“青山绿水映山村,古树灵石记乡愁”的效果。
虽然试点村庄面貌得到很大改善,但要让“美好乡村”从“盆景”变成“风景”,还要成片、连线地示范带动。因此,白彦镇坚持“以点带片,以片带面”,“搞一点,成一片,带一面”的原则,投资150万元重点打造裴家沟、寇家山村作为重点村,同时,以路为线,串起周边凉水河村、辛庄村、纱帽翅村等20个自然村,连片村整治面积达到40平方公里,直接受益群众达到2万余人。
留住乡愁记忆将乡村建成风情休闲区
嫩黄的丝瓜花爬上墙头,古朴的民房掩映在竹林中,连片的荷叶布满湖面……走进山东省临沂市费县许家崖乡村风情休闲区,自然风情浓浓地围绕在你的周围。杨树沟、八里庄、北石岗,一个个充满乡土气息的村名,一座座自然古朴的石墙老屋,一条条曲径通幽的石板路和绿荫匝地的林荫小道,一路走来,就像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画卷,清新自然的乡村风情让人眼前一亮。
费县许家崖乡村风情休闲区位于费城街道辖区南部,覆盖了八里庄、北石岗等19个自然村,面积24平方公里。今年3月份开始,费城街道利用财政奖补一事一议“乡村连片治理”项目,连片打造“美丽乡村”,短短六个月的时间,曾经随处可见的柴草垛、垃圾堆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民俗气息浓郁的整洁山村,还有布满房前屋后、街道两侧的绿树红花,洁净的石板路通向每家每户。“美丽乡村重在环境整治,重在乡村风情。当初考虑建设美丽乡村,我们就拿定了改变千村一面现状的主意,努力保留村子原汁原味的风貌。整洁乡村、风情乡村融合起来就是美丽乡村。”该县负责此项工作的同志介绍说。
根据各村落原有地形地貌、人文资源、民俗古建,费城街道对每一个村都单独进行了个性化设计,最大限度地保护石屋、石墙、石坝、石路、石碾、石磨和古树、老井、塘坝,努力展现山的风貌,体现水的灵气,凸显个性化和特色化。从石墙的垒法,到绿化品种的选择,都经过精心考虑,但每一点改变都以保护乡村原有文脉、留住乡愁记忆为出发点。一村一韵,一步一景。治理中,费城街道从“细”、“小”、“深”处入手,把每个村作为一个景点来打造,将山、水、石、林、房融为一体,形成别具特色又自然舒心的氛围。对一些村庄根据原来的石屋、石墙等自然风貌,略加雕琢修饰,显得更加古朴凝重,韵味十足,并结合村前河流湿地和以前的“竹海”、荷塘,打造以江南风韵为特色的景观,充分利用地面裸露的岩石,打造以“石海”为特色的天然景观……有了干净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富有魅力的乡村环境,吸引了更多的人前来休闲观光。这一个个美丽乡村就是一个个小景点,把它们串成线、连成面,再在村与村之间成片栽植梨树、向日葵、油菜,整个片区就是一个纯天然的乡村风情休闲区。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要尊重保护自然
山东农业大学专家团队为探讨和开展新农村建设,与临沂市沂水县高桥镇7个自然村联合成立了规划编制小组,在这些村庄展开了一系列的调研。经过调研,他们认为“村庄整治不仅要尊重、保护自然,不大拆大建,还需要结合农村实际,尊重农民的意愿”。7个自然村红瓦青石的民居,自然生态的河道等,是沂蒙山区传统居住文化的典型。因此在村庄整治过程中,既要注重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也要兼顾居住区文化保护的重任。
据介绍,这7个自然村改造由于是试点,大部分公益性改造如环境、交通等由财政拨付专项资金。而涉及到村民的住房建筑改造,国家和省、市都有针对危房改造的补贴,村民们需再拿出一些钱。改善自己的住处,村民也很乐意,7个村总共改造了300余户。住房改造涉及到村民们的切身利益,为此,从设计规划方案开始,他们就让农民技术员直接参与,施工队也由从事建筑工作的村民组成。项目中所需建筑材料都以当地资源为主,如台地景观用青石砌筑,围栏的建设材料是当地板厂的一种下脚料——细木杆,而绿化植物主要为适合村里的果树、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这不仅降低了成本,还为百姓带来了经济收益,也提高了农民改造陈旧民居的技术水平。
比如专家团队为村民设计建造的草砖房,把农作物秸秆加工制作成草砖,代替建房子用的砖块,这样既降低了建筑成本,还增强了房屋的抗震性能,3间大小草砖房成本远低于砖房。而在新型老年社区中心,团队还尝试了与农房结构一体化的分布式太阳能光伏发电屋面系统,这样不仅可以利用农房坡屋面发电,还省去了房瓦,而且固定太阳能板的骨架也提高了房屋的整体性,使房屋更加牢固。
对于村内绿化全覆盖这种生态型新农村建设形式,如今在7个自然村都已全部实现。果树、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在房屋四周边角地块建造的围栏内旺盛生长,使生态环境呈现出勃勃生机。“农村不能成为留守的村庄,记忆中的故园。7个自然村整治没有破坏历史风貌和资源,以低成本投入、低资源消耗方式,实实在在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这既符合生态优先发展战略,也满足了农民的实际需求。”团队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一句“记得住乡愁”的表述,可谓是针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一个极有感情色彩的倡导。“乡愁”是什么?乡愁是对历史的一种敬意,一种负责任的敬意;乡愁更是向未来寄出的一枚邮票,一枚会增值的邮票。说到底,是对历史和未来的负责,更是对居住在乡村中的人民的负责。上百年的树木砍了,上百年的房子拆了,上百年上千年的湖填了,真的成了“白茫茫一片大地”。曾经伴随着树木长大的人们,在大树的树冠下获取阴凉,在树下的漫步,随着树木砍掉便成了过去;曾经的土砖、风火墙以及院落里的故事,也随着新建的楼房永远压在了历史的深处;曾经的湖边芦苇、小鸟、日出日落的图景,则让建筑埋没,倘若再造,不只是花大钱的事,更要命的是,我们的记忆全都丢了。
这其中,有富裕起来的群众对居住条件改善的圆梦之举,而更多的是一些地方片面地把城镇化当成了“去农村化”,通过大拆大建推荐所谓的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他们拆除的不仅是村落或成片的老房屋,更拆掉了祖先延续下来的民俗和千年传承的农耕文化,拆掉了人们对乡土的情感,抹掉了人们内心那一丝温暖的乡愁……像以上三个保护特色、尊重自然、注重生态进行新农村改造的例子那样留住乡愁吧!但愿一些地方的乱拆乱建稍稍停一停脚步,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农民,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的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让乡愁成为对历史和未来进行映照的美好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