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对武汉来说有着怎样的意义?
全国人大常委、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经济学家辜胜阻在接受《小康》记者专访时,将长江经济带建设对于武汉的意义概括为“三个有利于”,一是建设长江经济带有利于武汉利用产业与人口“双转移”契机与城镇化机遇,促进经济平稳增长与城镇化水平提高;二是建设长江经济带有利于发挥武汉的科教资源优势,实施创新驱动推动产业升级;三是武汉的服务业发展还有很大的潜力空间,因此建设长江经济带有利于促进武汉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提升经济的服务化水平。
“长江经济带对于武汉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专有或者特有的机遇,或者说是最重要的机遇。”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长江中游城市群研究中心主任秦尊文称。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武汉在长江经济带中的地位非常重要,而长江经济带对于提升武汉的地位也起到了很大作用。秦尊文告诉《小康》记者,包括11个省市、总面积达203.78万平方公里的长江经济带,是依托着三个“三”来建设的,而这三个“三”中都有武汉。
秦尊文具体解释道,“长江经济带要利用好长江,利用长江就是利用它的水运能力,利用水运就必须要有港口,2011年国务院《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中就提到了三个航运中心,即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和重庆长江上游航运中心,这是第一个‘三’,即三大航运中心;第二个‘三’是三大中心城市,指上海、武汉和重庆这三个流域中心城市,其中上海和重庆已经被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武汉定的是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实际上三大流域中心城市确定后,武汉就有一点和上海、重庆平起平坐的感觉了,无形中提升了武汉的地位,这对于希望创建国家中心城市的武汉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利好条件;第三个‘三’是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这三大城市群,其中长江中游城市群又是以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构成的新城市群,毫无疑问,在这当中武汉是首位城市。”
湖北省人民政府参事、湖北省社科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彭智敏则用第二次“门户开放”来形容长江经济带建设这个机遇对于武汉的重要性,在他看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长江经济带既有历史的必然,也是现实的合理选择,更是重塑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新发展模式的战略性大手笔。
脉动,交通“大手笔”成就“大武汉”
两江交汇、三镇鼎立的武汉,不仅因水而兴,还因桥而盛。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以美丽而诗意的名字命名的鹦鹉洲长江大桥,将于今年底建成通车。正在建设中的鹦鹉洲长江大桥,是世界首座主缆连续的三塔四跨悬索桥,也是武汉的第八座长江大桥,而这座大桥的建成通车,不光可以改善武昌和汉阳地区的过江交通,提升武昌南部地区的交通出行条件,而且运行了快20年的城市内环线将外扩2公里,武汉城市交通格局将被改写。
对于武汉而言,长江上的一座座大桥,不仅提升了城市交通出行的效率,更改变了大桥两侧的土地价值,甚至推动了城市区域经济的更新与优化。
1957年9月,万里长江第一桥建成通车,让武汉三镇连成一体,武汉由此成为中部经济枢纽;1995年长江二桥建成通车,彻底改变了徐东村的命运,农田菜地被高楼取代,如今房价超过万元……武汉人把这种神奇的力量称之为“桥经济”、“桥头堡”,2000年前后,武汉的建桥速度明显加快。
而建桥,还只是武汉打造“中国中部国际交通枢纽”的一个缩影。
在“中部崛起”政策出台的2004年,武汉人传统的“生活轨迹”开始改变了,那年的7月28日,由宗关至黄浦路的武汉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开通试运营,武汉成为继北京、天津、香港、上海、台北、广州后,中国第七个拥有轨道交通的城市。如今,武汉轨道交通已走到第十个年头。据武汉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向《小康》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武汉共有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一期和轨道交通4号线一期3条轨道交通线路,线网里程达到了78.63公里,日均客流量约90万人次,最高峰达到129.1万人次,年旅客发送量为2.45亿人次。
随着2012年12月28日轨道交通2号线的正式开通,武汉正式步入了地铁时代。如今,无论是居住在武汉的市民,还是远道而来的客人,都可以沿着不断延伸的地铁,触摸这座现代化城市的脉动。
“现代城市的开始源于以铁路为主要交通的年代,铁路变为一种力量和精神。”英国学者Kenneth在其所著的《城市的演变》一书中写道。对于武汉来说,铁路的确代表着一种敢于超越的力量和精神。武汉并不满足于在“全国四大铁路枢纽之一”的位置上止步不前,去年12月28日,武咸城际铁路开通运营,从此,坐城铁从武汉到咸宁,仅需28分钟、30元,大武汉都市圈加速融合。而在武汉市交通运输委员会提供的文字材料中,武汉铁路交通的雄心清晰可见,未来,要“形成以武汉为中心的‘米字形’高铁网络,打造中国‘高铁之心’。提高武汉铁路枢纽可靠性和区域铁路运输效率,拓展武汉枢纽对外客货运输腹地范围,提高铁路运输组织效率。”
一年前,武汉市人民政府印发的《综合交通枢纽总体规划》(以下简称为《规划》),首次明确提出要将武汉打造成“中国中部国际交通枢纽”。舆论则把这一《规划》形象地称之为武汉的国际版“祖国立交桥”规划。
打造“祖国立交桥”,航空同样不能“跛脚”。据武汉市交通运输委员会提供的资料显示,“武汉是中部地区拥有国际和地区航线最多的城市,天河机场是国家民航局确定的全国重要的枢纽机场,2013年天河机场旅客吞吐量达1570万人次,其中国际及地区旅客吞吐量突破100万人次,居中部城市首位。”而今年9月初武汉航空货运方面传来的一个“喜报”是:武汉市航空货运线网五年内将覆盖欧美亚非。在近日会见友和道通集团董事长张煊楠一行时,武汉市市长唐良智说,武汉优越的地理环境及发达的交通疏散网络,使得在集聚货源时具有“漏斗效应”,随着武汉市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航空货运的需求也会激增。他表示希望与友和道通积极联手国际资源,共同做强武汉航空物流,促进武汉市形成铁、水、公、空四位一体的联运体系。
铁路、水路、公路、航空,既能“脚踏实地”,又能“上天入地”,还能“畅行江河”,交通上的大手笔,让大武汉的“骨架”更强了。
造血,攻坚城市经济实力核心部位
几乎每一座城市,都把交通的发展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因为交通是城市经济生活的命脉。而有着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精神的大武汉,在强壮城市骨架的同时,还在不断地为城市“造血”。
武汉的城市血脉何在?如何才能让大武汉勃兴?城市主政者在历史中找到了答案。中共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在武汉2049远景发展战略专题研讨会所做的《实现大武汉的全面复兴——我心中的“武汉2049”》发言,开门见山地指出:近代武汉的勃兴,与汉口开埠(1861年)、张之洞督鄂(1889—1906年)紧密相关,一时间“驾乎津门、直逼沪上”,成就“大武汉”美名只用了40年左右时间。
阮成发所提到的“张之洞督鄂”,在武汉的历史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2009年9月,在武汉召开盛大的张之洞督鄂120周年纪念大会之际,当地媒体在报道中称这位“近代武汉之父”改变了武汉的命运,让武汉崛起。著名作家方方在《汉口的沧桑往事》中写道:“当踌躇满志的张之洞抬腿由司门口踏上岸时,武汉便注定了它命运的改变。”
身材瘦削的张之洞凭什么改变了武汉的命运?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为武汉注入了工业大制造的血脉,这血脉至今已流淌了两个甲子。上世纪五十年代,武字头国企布局奠定了武汉的工业地位;八九十年代后,工业在全国地位渐衰;转眼进入到新世纪,在2011年——“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武汉市新年首次召开的市政府常务会议上,一个宏伟的目标——“工业倍增计划”被提出——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预计达1.5万亿元,力争突破1.6万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武汉工业。
彼时,国内不少大中城市已将发展的重点转向现代服务业,而武汉却似乎在“反其道而行之”。唐良智一直坚信,“城市经济实力最核心的问题是工业”。已坚定了“工业倍增”决心的武汉,将“工业倍增”计划纳入全市绩效目标考核体系,每月由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协调召开“工业倍增计划”现场调度会议,建立了“一旬一检查、一月一调度、一季一评比”的检查考核评比机制。2011年12月7日,又一次“现场会”召开,会上,唐良智提出,东湖高新区和武汉开发区的工业增速要力争达30%以上,希望武汉开发区与蔡甸区、汉南区全面合作,做大汽车城,谋求整个区域的整体繁荣;各远城区要以做大型开发区的气魄打造各区工业平台,远城区工业增速要高于全市平均增速水平及自身上年水平。唐良智希望武汉市的工业投资增幅能够力争连续5年在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一,至少要保持前三甲的地位。
那年,武汉市工业总产值迈上8000亿台阶,规模以上增加值突破2000亿元,达到2458.8亿元,超过宁波、杭州,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由第8位升至第6位;工业投资突破千亿,达到1202.1亿元,增长42%,增速居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首。
“工业倍增”取得开门红,数字增长的同时,项目落地和建设进程的速度也加快了,仅一年多时间里,就有富士康武汉科技园二期、东立电子太阳能、一冶钢结构扩建等一批10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