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到了甜头的武汉市,在2013年8月,计划着进一步提升“工业倍增”的速度——2016年全部工业总产值突破2万亿元,到2019年,全部工业总产值突破3万亿元。瞄准这一目标,武汉画出工业发展路线图。2019年形成九大产业: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产业超5000亿元级,装备制造、食品产业超3000亿元级,能源环保、石油化工、现代冶金等高端材料、生物、家电等产业超过1000亿元级;形成“大光谷”、“大车都”、“大临空”、“大临港”四大板块。
现在的“大光谷”,发展势头明显,东部核心区域已成为新型工业地产开发的战略要地;在“大车都”,一个龙头企业——上海通用的落户,能够让24家企业跟随而至,带来上百亿的投资,这种产业积聚的生成能力令当地惊叹,而这种“自动播种机”的效应还在持续;定位要求很高的“大临空”则在朝着成为武汉经济新增长极的方向努力发展;“大临港”则如前文所述,在阳逻的领航下,临港产业新城正在崛起。
热血沸腾起来的大武汉,在复兴之路上,正全速前进。
复兴,从城市自觉到国家期待
一座城市的辉煌记忆总是浸入血液,无论经历怎样的沧海桑田、坎坷崎岖,在某个时刻,它就会成为激活你内心骄傲和豪迈的线索。武汉已经迎来了这样的时刻。“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壮阔实践表明,我们正在成为一座被重新激活的城市,一座承接历史荣光走向新的辉煌的城市。
2013年8月1日,中共武汉市委机关报《长江日报》在头版刊发文章《复兴大武汉:从城市自觉到国家期待》。
在这之前的7月21日至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武汉、鄂州等地,深入港口、企业、乡村、社区,实地了解经济运行情况。除了武汉新港外,武汉的光谷展示中心、武汉市民之家等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对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给予了充分肯定,在3天时间里至少3次提到了“复兴大武汉”。第一次是在离开武汉新港的车上;第二次是在参观市民之家两型社会建设展时;第三次是在听取省委省政府汇报后做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说,湖北要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对武汉提出“复兴大武汉”,他寄予了厚望。
对于现在的武汉来说,复兴大武汉是宏伟目标,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则是必由路径。
时间再次回溯到2011年,以武汉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为节点,武汉城市发展进入新的段落。阮成发在报告中提出武汉的奋斗目标:以建设幸福武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建设生态宜居武汉、文明武汉为支撑,围绕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和国家商贸物流中心,不断增强中心城市的功能和作用,努力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将武汉建设成为立足中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国家中心城市,实现大武汉新的伟大复兴。
在这次党代会上,“复兴”成为了关键词。作为未来五年武汉人奋斗的愿景,大武汉究竟要“复兴”的是什么?梳理三年来武汉市的发展路径,大武汉的复兴思路清晰可见:复兴是要恢复武汉的国家中心城市地位;复兴是要恢复武汉人的城市自信;复兴是要最大限度地谋求发展,而最终目的是要给武汉市的人民带来福祉。
铸造,2049城市目标之魂——中国中部中心
复兴之路上,武汉还要做出哪些改变?
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认为,武汉还必须学会合作,以“大临空”板块为例,“‘大临空’板块肯定是要跨出去的,武汉临空经济区含东西湖区全域500平方公里,黄陂南部地区约450平方公里及孝感市部分区域,总规划面积约1100平方公里。”在对“大临空”板块的调研中,叶青建议要学学成都市的天府新区,“天府新区就是跨行政区,以成都为主,还涉及到资阳市和眉山市。所以,武汉要建好‘大临空’,也必须要学会与孝感合作。”
其实,武汉与孝感等兄弟城市的“合作”由来已久。“武汉城市圈”的概念已提出多年,在这个“1+8”城市圈里,“1”即指武汉,“8”当中则包括武汉周边的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从“武汉城市圈”概念首次提出,到被国家批准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秦尊文都见证了这个过程。到今年为止,“武汉城市圈”的提法被明确已有十年时间,在这个节点上,这个城市圈应有怎样的提升?秦尊文认为,这不是它内部要提升的问题,而是要在产业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方面有所加强,而对于武汉来说,则需要在卫生、教育等方面对其他城市有所带动。
在彭智敏看来,“武汉城市圈”从总体来看,无论是体制机制创新,还是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等各个方面的进展还是很不错的,武汉市的龙头地位也得到了进一步巩固。但是,在前进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例如产业一体化由于多种原因就做得不够理想。他认为,武汉城市圈的发展还要继续按照总体规划,不断推进城市群的一体化进程,“武汉不仅要加快自身的发展,而且要加强辐射带动作用,加快产业转移,实现与城市圈其他城市错位发展。”彭智敏建议,武汉城市圈还要加强与周边的长株潭城市群、鄱阳湖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的联系,共同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中国经济新增长极;要加强与长江下游和上游的联系,共同打造中国经济支撑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