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踞武汉东部的重镇阳逻,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坐拥长江中游2000公里岸线中最佳的天然深水良港。2014年金秋时节,阳逻港的繁忙一如往日,林立的大吊车伸出它的吊臂,毫不费力地将一只只满载着货物的硕大集装箱抓起,稳稳地摆放到千吨级货轮上。
阳逻港曾是“装运皆散货,往来无大船”的“乡港”,而如今的阳逻不仅“建大港”,还“兴产业”、“造新城”。电商巨头京东集团华中物流基地落子阳逻,眼下这个基地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项目总投资70亿元,规划用地6280亩,是目前武汉市最大的单体电商项目。此外,正在阳逻加速建设、全力实施的还有39个工业项目、16个现代物流项目,“港产城”一体化发展已取得了显著效果。
巨变始于2010年。那一年,在“巨龙”长江的“龙腰”上,一座跨越武汉、鄂州、黄冈、咸宁4个行政区的巨型港口集群——武汉新港,以全新的姿态崛起。武汉新港货物吞吐量在当年12月突破1亿吨,成为长江中上游首个跨入亿吨级的港口。作为武汉新港的核心港区,2012年7月,阳逻港获批成为长江沿线首个也是唯一一个试行启运港退税政策的港口,推动了中西部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武汉新港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日益增强。去年7月21日,武汉新港阳逻集装箱港区被大雨覆盖,习近平总书记一下飞机就驱车70公里来到这里,他卷起裤腿,打着雨伞,向工作人员了解物流等情况,谈了10多分钟。他说,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发挥内河航运作用,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
在离开武汉新港的车上,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到“复兴大武汉”,他强调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发挥得还不够,有一个复兴的问题。
鼎盛,距今不过百年
城市的发展兴旺,向来与“舟车便利”四个字密不可分。
1873年,随着清朝招商局“永宁”号开航,武汉长江水运百余年历史序幕拉开。纵横交错的水运体系,为武汉赢得了“九省通衢”和“货到汉口活”的美誉。在武汉对外交通的历史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长江航运,也曾被冠以“黄金水道”之称。
汉口的港口码头更是名噪一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武汉对外贸易额曾42年位居全国第二,18年位居全国第三。1918年10月号的美国著名杂志《Harper'sMagazine》(《哈普》),用9个页码刊载了一篇题为《中国芝加哥》的文章,作者Walter E·Weyl记录了当年从“上海溯江而上到汉口”所看到的繁盛商贸景象,“汉口在全国商品市场所处的地位,可与芝加哥在美国的地位媲美”。作者还在文章中称,“汉口的活力和繁荣是可以看得出来的”,“长江流域资源中的大部分通过商品流通的方式流向了汉口”,“汉口港的船可以直达利物浦、海参崴、里约热内卢”。文章结尾,作者预测汉口“必然会成为中国的工业和商业中心,成为中国的芝加哥、中国的匹兹堡,甚至中国的纽约”。
现在的武汉人,提及这段历史,无不神采飞扬、自豪不已,长江上的汽笛嘹亮犹在耳边,往来如织的船舶如在眼前,而那鼎盛时期的繁荣与活力,却随着上世纪90年代以来“黄金水道”的衰落,而长时间“消失”了。
长江航运的衰落、汉口码头的沉沦,主要是受到了其他运输方式特别是铁路和公路激烈竞争的影响,而水运的衰落同时伴随的是武汉在全国经济地位的下滑。改革开放初期,武汉综合经济实力仅次于上海、北京、天津,位居全国第四;而之后,当一座座沿海城市争相在对外开放的大潮中迅速崛起的时候,在中国近代史上唯一能和“大上海”比肩的“大武汉”却没有在这一轮发展中成为“弄潮儿”,武汉的总体吸聚能力呈现出下降趋势。
大武汉的鼎盛时期,距今不过百年。但对于一度迷失了方向的武汉而言,百年也是漫长而难耐的。
复活,“水上门户”的第二次开放
直到2004年,一项关于促进中国中部经济区——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山西6省共同崛起的中央政策,给了武汉重新提速的良机。
那一年,比“中部崛起”甚至还先行了一步的是“长江水运”出现“复兴”的契机,国家要求高度重视水运,充分利用长江黄金水道。交通部批准《长江干流航道发展规划》,决定在2020年以前,投资160亿元整治长江航道。
长江航运首先进入了加速发展的阶段。2005年,长江干线货运量达到7.95亿吨,首次跃居世界首位。2008年,长江干线货运量突破12亿吨,为美国密西西比河的2倍、欧洲莱茵河的3倍。2011年,国务院正式颁布《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标志着中国加快内河水运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随着内河水运发展迎来新一轮机遇期,万里长江雄风尽显,湖北省希冀通过加大港航项目建设和重塑“黄金水道”,并力争将武汉打造成“长江航运中心”和“水上门户”。
武汉本来就是因水而兴的城市,水运在武汉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一直起着重要作用,而这一次,伴随着水运发展的再次起航,一个重要的机遇又摆在了急切渴望着“崛起”与“复兴”的武汉面前:今年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勾勒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棋局,“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地,沿大江大河和陆路交通干线,推进梯度发展”。与此同时,“长江经济带战略”首次落实到国务院施政纲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