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之后,哪个区域将成长为助力中国经济发展的又一重量增长极?长江中游城市群一直是呼声最高的区域之一。
日前,国务院批复同意《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作为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的关键性举措,这也是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之后,国家批复的第一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
事实上,促进中部崛起,很早就被纳入了国家决策的顶层设计。2006年,中央就下发了《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加之此次《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出台,足以深刻体现出区域协调发展理念的新实践。
长江中游城市群,主要包括武汉都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和皖江城市带,这四大城市群也都是属于国家级的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占国土面积约31.7万平方公里,顶得上400多个新加坡。
在笔者看来,其所构成的区域在中国是非常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其所涵盖的产业也比较完整,总体呈现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
《规划》明确的首项重点任务,是强化武汉、长沙、南昌的中心城市地位,依托沿江、沪昆和京广、京九、二广等重点轴线,形成多中心、网络化发展格局,促进省际毗邻城市合作发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诚然,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对于推动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崛起,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有着重大意义。由于该地区有着出色的产业基础,包括装备制造、光电等产业基础都不错,不少业内专家表示,该地区今后有望打造成为沿海三大城市群之后,又一个世界级的制造业基地,以及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第四极”。
从地理位置角度看,长江中游城市群连贯南北、承东启西,交通发达,物产资源丰厚。加之该地区人口众多,距离沿海地区较近,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无疑具有突出优势。
而在笔者看来,中游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即属武汉都市圈。武汉都市圈最主要优势是集中的区位条件。集中体现在,无论通过出海,走向国际市场,还是到内地取得原材料的交通条件都非常便利,加之该区域工业基础非常好,这些都将为其今后发展带来更大的空间。
龙头城市,不仅对一个省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对于城市群的建设与发展亦更显关键。
《规划》出台以来,不少业内专家指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明显短板主要在于缺乏龙头城市。对于跨区域城市群来说,其辐射面积又较大,极易导致产业不聚焦、过于分散、松散,从而影响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
作为同样跨行政区域的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与珠三角城市群在产业协同发展方面的表现要好得多。笔者认为,从长江中游城市群未来的发展路径来看,应该充分学习例如长三角城市群在资源配置、跨省域间协同发展的先进经验。
对此,《规划》也明确提出,要依托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建立城市群产业协调发展机制,联手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壮大现代农业基地,有序推进跨区域产业转移与承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虽然近年来,随着沿海地区产业逐步向内陆地区加快转移,使得长江中游城市群中的武汉、南昌、长沙三地的发展迎来良机,但目前来看,这三地之间的竞争在短期内将不会改变。
对此,专家建议,政府今后应主动搭建起一个良好的平台,鼓励该区域企业与其他区域企业进行密切合作。其中,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正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笔者认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当务之急,是要避免地区内城市由于处于同一水准的产业发展基础,而产生的同质化竞争问题。目前该城市群中的带头城市,则应通过密集的交通网络,充分发挥协同效应,最终使得长江中游城市群能够集体发力。
《规划》中明确的第二项任务,即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围绕提高综合保障和支撑能力,统筹推进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和水利、能源、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互联互通和现代化水平。
据悉,此前,国务院已批复长三角、珠三角两大地区的区域规划,近日,更有消息称,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将有望于今年四月底正式下发。
另据媒体报道,除长三角、珠三角以及长江中游城市群之外,京津冀城市群以及成渝城市群也将进入国家级城市群编制。
放眼未来,我们希望,这些跨区域的城市群,能够“各行其道”,“同心协力”,真正为各地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满足与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