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京九廊道(昌九段)、京九廊道(昌赣段)、向莆廊道(昌抚)、沪昆廊道和德铜廊道为依托,南昌都市区发展方向将重心西移,留出鄱阳湖东地区生态空间,发展重点突出及西、西南面及北面。”去年起,江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南昌市城乡规划局委托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联合编制《南昌大都市区》。4月22日,记者从市规划部门获悉,该项规划已经出台了初步方案和纲要。
思路框架
大都市区规划核心区为南昌中心城
《江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提出江西省域将形成“一群、两带、三区”的空间结构,其中就有南昌大都市区。江西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鼓励支持省会南昌成为带动江西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构建以南昌为中心一小时交通圈范围的南昌大都市区。 作为跨区域规划和前瞻性研究,大都市区规划包括大都市区战略研究和核心区(南昌中心城)规划两大部分。
根据规划纲要,规划范围包括南昌市域,抚州市的临川区、东乡县,宜春市的高安市、丰城市、樟树市、奉新县、靖安县,上饶市的余干县和九江市的永修县。其中,大都市区核心区包括:南昌市辖区、南昌和新建两县(陆域部分),总面积为4700平方公里。规划期限为2014至2040年,其中近期为2014至2020年,远期为2021至2040年,远景展望在2040年以后;大都市区人口将占全省的1/4,面积将占全省的1/7,经济将占全省的1/3。
发展特征
潜在的人口红利与人口回流趋势
基于卫星影像分析,大都市区1989至2000年用地格局基本稳定;2000年后农田、滩涂湿地、林地减少较快,城镇建设用地大幅增加,特别是2009年之后,南昌周边主要交通廊道沿线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迅速。与此同时,保护与发展矛盾开始显现。鄱阳湖流域开发强度及规模的不断增加,造成湖区面积、流域水质呈下降趋势,水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增大。
据六普数据显示,南昌0至14岁人口比重高于全省、全国水平,具备潜在的人口红利;外出农民工人口增速显著放缓,省内就业比重显著上升,有人口回流趋势。我省要依托特有的人口红利和人口回流优势,优化完善服务;科学判断并留足发展空间,具有弹性;通过素质结构的优化,促进南昌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