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北京市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阶段。如果说7月11日,通州被正式确定为北京市行政副中心指出了通州在未来北京市城市规划和发展中的定位,那么11月25日,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通过,于12月7日由北京市委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则是明确指出了整个北京和通州的空间布局以及发展路径。我们且来看看在这个建议下,北京市将会呈现出什么样的发展格局。
整体来说,目前北京的中心结构是一个空心的、环状的、扁平的多中心结构,主要分布在从二环到四环的区域里。北京市功能体系为:第一,作为首都服务于国家、服务于高端智能。首都智能包括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第二,建智力城市。作为中国面向亚太的一个门户,北京一定要有一个面向国际区域的高端管理功能,包括国际型企业的总部、国际化的金融功能、生产性的服务功能,这是为发展成世界城市之后承担国际化的职责。第三,要有支撑整个城市运行的基本设施。这包括医疗卫生、城市物流和商业等最基本的职能,这些组成了北京市的活动体系。
此前,北京市的城市空间结构为“两轴-两带-多中心”。随着城市核心区功能的明确和通州副行政中心的确立,“十三五”期间,北京市的城市空间结构将转变为“一主、一副、两轴、多点”。
其中,“一主”为中心城区(包括作为核心区的东、西城区),“一副”即通州。“两轴”仍是长安街与中轴线,不过长度比原先有所增加。“多点”则是顺义、亦庄、大兴、昌平、房山、怀柔、密云、平谷、延庆、门头沟10个新城,和海淀山后、丰台河西、北京新机场地区3个重要城镇组团。东、西城区所在的核心区将成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的核心承载区,主要限定在二环以内,面积为90多万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