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院士认为,武汉近几年发展迅速,总量增长不错,未来发展还需要厘清哪些是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
他分析说,目前,武汉光电子产业发展不错,形成了自己的园区、创新能力和内部的创新体系,企业和企业之间,企业和政府之间,企业和外界之间发展势头均良好;其次是冶金工业,青山是中国60年代冶金工业的重要基地,尽管现在武钢遇到困难,但大型重型钢材在全国经济中的分量依然重要,中国重要品种的钢材在未来还有发展的空间,钢铁工业仍然是武汉今后的努力方向;武汉的汽车制造业在全国不是第一,汽车产量提升后,要考虑走出去的问题,这在规划中要加以体现。
国家中心城市需建设人才高地
陆百甫注意到,武汉高校毕业生留汉就业比例逐年递减,武汉市科技成果转化率还不算高,这些现象值得警惕,武汉的科技和人才资源优势亟待加强转化为企业生产和创新优势。
产业战略是空间规划的灵魂,武汉市在今后30多年的战略设想中,要选择高端产业,如生命生物技术、网络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以及高端制造业。要提高自身科教吸引力和影响力,创造好的环境,一方面留住本地高校人才,另一方面吸引更多的人才聚集。武汉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希望武汉能成为国家人才高地。
李晓江表示,像武汉这样一个以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的区域中心城市,所处的地区特征和未来的经济职能、产业职能是密切相关的。
从大区域来讲武汉腹地小,从小地区来讲武汉周边的人口密度非常低,拼劳动密集型发展模式拼不过周边;拼本地市场支撑和重庆、成都无法比;拼物流、客流,可能和人口大省很难比。所以,武汉市未来要把发展的重点放在自身特色和高端产业上,通过第三产业在全国发挥功能,成为优势产业,同时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与联系,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调整产业职能,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考虑人的发展 形成网络化城市
在肖金成看来,一个城市最重要的考量是人,“人在哪里居住,人的活动半径多大,服务业在哪里”等问题。因此,要尽量让工业、服务业和居住一体化,让人在哪儿工作就在那儿居住、消费,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大都市。
肖金成还强调,武汉市未来建设要尽量避免工业围城、组团分散、工业用地低效等问题。对于生态保护空间,应该制定负面清单,组团与组团之间要强制性保留绿地和农田,避免城市成为“一张大饼”。
武汉需与周边城市
实现更有效合作
“大武汉”不要是一个封闭的武汉,而是一个共享发展示范区。曾院长称,此次规划从战略地位来看,武汉应是中国内陆的开放的排头兵,要着重考虑如何带领中国内陆走向世界的问题。
要做“大武汉”,就必须进行多空间协同,建立市中心、市郊新城、武汉城市圈、长江产业走廊等多空间相互协调的体系,推进“1+8”城市圈建设,与周边城市以平等协商、共同协同的方式实现更有效的合作和发展。
不求大而全
要成为专业型全球城市
张院长认为,从全球视野来看,武汉是一个潜在的国际城市,它有条件在某些领域成为专业型全球城市。
武汉成为国家中心城市,需要有发达的交通枢纽,先进的制造业基地,突出的科教创新中心,以及大区域或者至少是中部地区的资源要素组织中心。武汉要成为专业型全球城市,首先要加大金融投入,打造中部地区金融中心。对于传统制造业,要有效取舍或转型,不能简单地放弃。
“做大、做强、做高、做长”优势产业
大城市区域化是一个大的趋势,武汉市要走向全域都市区,和“1+8”高效联动是一个趋势。黄院长表示,武汉的产业布局需要进一步扩充,产业空间布局不能局限在既有的都市区,要注重和“1+8”城市圈,尤其是“1+8”近域城市产业布局的协同,在武汉边缘要打造六个跨界合作开发空间,实现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做高、做长优势产业集群。
做大,即把产业规模做大;做强,是把产业实力和竞争力做强;做高,是把产业发展层次和技术水平做高;做长,把产业链做长,使其向周边城市延伸。
产业战略是城市发展的灵魂,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研究是修编武汉城市总体规划的必要环节,对城市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22日,武汉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重大专题——《武汉市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全国专家评审会在汉召开,多位国内政策、规划、经济领域的顶尖专家为我市未来产业空间布局把脉。
在《武汉2049》中,我市明确提出到2030年建成国家中心城市,到2049年建成创新、贸易、金融、高端制造业“四个中心”的世界城市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武汉哪些产业能担当国之重任?如何保持持续增长的动力?如何从城市空间上引领未来产业布局、适应市场需求?根据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开展了《武汉市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2015-2030)》编修。
评审专家来自多个领域,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大道及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及武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多位著名专家、学者。
为“把最好的规划变成最好的城市建设”,《武汉市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以“多规融合”为创新理念,让规划目标得以在空间上“落地”。在未来发展的顶层设计中,充分考虑生态的引领作用,不把发展和生态对立来看,而是充分考虑和保护武汉极富特色的山水资源。在产业发展方面,对接“国家中心城市成长阶段”、“国家中心城市成熟阶段”和“世界城市培育阶段”,提出了分阶段的产业发展目标和创新发展的迭代产业体系;在产业空间布局方面,顺应产业空间演变规律,遵从“市场导向”进行产业区位选择,构建激发城市活力的产业网络,促成“产城融合”的城市空间布局。
与会专家一致评价该规划是一项国内少有的优质规划成果,可以成为今后武汉发展的指导性参考蓝本。武汉市委、市政府一如既往抓长远规划,让人印象深刻。
据悉,部分专家又于23日在汉出席《城市创新与活力——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沙龙,进一步为武汉未来产业发展出谋划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