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共享经济的下半场——产业共享经济时代已经来临。其中的核心就是利用互联网技术,用共享的思维和模式,培育全产业链“生态圈”,搭建节能、高效,共享、共赢的产业架构。所谓的“共享”是指组织共享、组织能力共享及资源共享,而关键环节便是强大的整合能力。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建设行业建造能力不断增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到2016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达19.35万亿元,建筑业增加值达4.95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66%。
建筑业还吸纳了大量农村转移劳动力,占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总数的1/5以上,并带动了50多个关联产业发展。
但建筑业“大而不强”的现实,也是不可回避的。工程建设组织方式落后、建筑设计水平有待提高、质量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市场违法违规行为较多、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工人技能素质偏低等问题较为突出,制约影响了建筑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供给侧改革无形中也在挤压行业内多余的产能,中小企业传统业务能力正遭受着重重考验,加上市场进入存量竞争时代,行业整体需求相对偏弱,许多民营企业业绩明显下滑,进而刺激转型需求。
挖掘全产业链价值 搭建共享协作圈
毋庸置疑,建设行业的竞争越来越趋于白刃化,设计企业优质不优价,削弱了创新动能;施工单位低价中标,微薄的利润空间勉强维持运转;工程机械、建筑材料供应商推广渠道狭窄、助推成本高企。渐渐显现的“痛点”,让很多企业不得不加快改革进程,或开启转型升级模式,或研发高新技术,或拥抱“互联网+”,或试水PPP,或跨界或“走出去”,以期寻找新的盈利点。
业内企业举步维艰的原因当然很多,但信息资源传播管路不畅,供需双方对接困难,应该是较大的“痛点”,更遑论跨越地区、跨越行业的共融共通、联手发展了。如何消除这些“痛点”?如何找到更优质的合作伙伴?在共享经济下,如何打造建设领域全新的共享模式?怎样才能更快更多地找到可靠的项目资源?
建设行业的有识之士认为,用共享圈概念连接起建设行业,共同搭建一个融土地、开发、投资、设计、施工、材料为一体的产业服务链闭环,形成一个共创、共享、共赢的建设生态圈,也许是一条正途。
“中国城乡建设联合发展共享圈”(以下简称“中城联”)的建立,直击建设行业的“痛点”。旨在为我国建设行业探索并构建产业共赢的创新发展模式,致力于打造共享协作的资源生态体系,为建设行业提供高效的资源配置,有效地推进项目实施的“中城联”的出现,应该说正逢其时。
“长板”理论确立 企业“取长补短”
工业时代尊崇的是木桶原理,企业的成败取决于是否有短板的存在,所以工业时代的企业都尽量让自己消除短板,全面发展;但共享时代却将该理论翻转为“长板”理论,即每个企业没有必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做到面面俱到,只需将自己的“长板”(核心能力)做得既专且精,企业可以利用自身的“长板”优势,通过共享方式弥补自身的短板,达到“取长补短”、共融共赢的目的。
不可否认,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社会大背景下,企业间的竞争已经不是单纯的效率竞争,商务模式与管理模式的变革与创新,才是企业迅速成长的关键。而共享服务就是将行业分散、重复的业务整合、优化、重组,将业内有效的人才资源、项目资源、管理资源、信息资源、设备资源等整合起来,减少企业的无效付出,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启赋资本董事长傅哲宽说,我们不一定要占有这些资源,但是通过合适的方式可以整合使用资源,最后形成大的产业,共享时代的核心不是取决于你拥有多少能力,或者多少资源,而是取决于你是否能成为能力和资源的整合者,我们要有一个“长板”,利用这个“长板”去整合需要的资源。
这种有效模式,也正体现着李克强总理一直强调的“以创新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理论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