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城乡建设部近日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加强对历史建筑的严格保护,严禁随意拆除和破坏已确定为历史建筑的老房子、近现代建筑和工业遗产,不拆真遗存,不建假古董。(9月23日《浙江工人日报》)
这次住建部出台的规定有两个方面的亮点。一个是“不拆真遗存”。一个是“不建假古董”。“不拆真遗存”这个大家都比较熟悉,也都比较理解,就是在城市建设的时候,城市规划的时候,保护历史遗迹,保护历史建筑。做到这一点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说其难,是因为地方政府在规划的时候权力太大,说拆什么就拆什么。说其容易,是因为只要按照有关规定执行就可以了,历史遗存都是经过有关部门审批的,坚持标准就能保护这些珍贵的历史遗迹、文化遗存。
而笔者想重点说说“不建假古董”的问题。眼下是一个大开发、大建设的时代,全国各地都在整改老城区,建设新城区。在这种大建设的氛围里,就少不了开发房产,就少不了建设景点。而在建设房产和景点的时候,往往还需要一些创意。没有创意的城市是灰头土脸的,没有创意的城市是千城一面的。置身于茫茫人海,置身于高楼之中,置身于车流熙攘,你如果不是看到写有城市地名字眼的广告牌,压根就分不清楚自己身在何处,身在何城?
也因为要打造城市特色,最近这几年各地都开始重视“地域特色”“文化特色”,在规划城市的时候,在设计景点的时候,在布局建筑的时候,搞出了不少“自己的特色”,而这些“自己的特色”却出现了问题,就是住建部所说的“假古董”。
比如各地都有“历史一条街”“文化一条街”,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特色,都是在一味的模仿,一味的“建旧”,里面的一砖一瓦都没有任何古迹,全部都是现代工匠模仿出来的。你说是“伪文化”有点过了,可是你要说其是遗存,怎么看都有山寨的嫌疑,结果是钱花的不少,却成不了城市的特色,甚至激发不起人们的丝毫兴趣。
住建部要求:新建建筑应与历史建筑及其历史环境相协调,保护好历史建筑周边地区的历史肌理、历史风貌,不能建设假古董。这是一个好的规定。问题在于如何落实?这就需要管住不懂装懂的人,管住有发言权的人。一个方面,在规划城市的时候,要让官员主动回避,不能信口开河,不能胡乱指挥。一个方面,要管住专家的嘴,城市建设让专家参与其中已经是个潜规则,这本是好事,而有些专家却是形同摆设,不过是“走程序的路径”。多少“假古董”不是官员瞎指挥的结果,不是专家瞎赞美的结果?
“不建假古董”,让城市建设和规划回归到科学路径上。但是,一定要管住不懂装懂的那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