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PPP从“运营”走向“营运”
刘义富 安徽省路网交通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运营”和“营运”除了侧重点不同,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没有区别的。若按照80/20法则去定义,营,侧重经营、筹划、管理、建设和谋求等;运,偏重运行、运作。“营运”侧重80的管理提升、20的日常运作,“运营”侧重80的日常运作、20的管理提升。自2014年财政部颁布第一份推广PPP模式的正式文件开始,“运营”这个词就在推广运用PPP模式的政策、法规和文件中不断出现,不同时段出现的“运营”,其内涵应有不同的解读。
从“运营”向“营运”,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
PPP作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是引入市场机制、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同时也是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有力抓手。在推广初期,侧重解决政府融资和建设的短期需求,社会资本的核心能力在于融到资,按规范和标准把项目建成,提供满足社会需要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其运营工作侧重日常运维。由于创新空间和激励机制缺少顶层设计,推动社会资本管理提升的动力略显不足。
历经3年多的发展,PPP已悄然进入变革时代。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底,准经营性和非经营性项目投资额占总投资额比重为73.5%;在财政部主导的全国第四批PPP示范项目申报条件中,明确要求项目的回报机制要以使用者付费为主,直指PPP未来在于“营运”。眼下,政府方已为社会资本释放创造性、能动性和激发竞争活力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明确了市场方向,社会资本要做的就是在PPP模式下,围绕政府诉求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构建以营运能力为先导的业务发展模式,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效机制,实现政企深度融合和可持续发展。
后PPP时代,社会资本的未来选择探究
找准需求,明确定位。运营市场当前已进入红海,民营资本在融资渠道、融资成本方面与国企竞争不占优势。但民营资本在资源协作上更加开放、在项目操作和决策机制上更加灵活,若能审时度势、把握趋势,在市场中找准定位、准备充分,反而可以扬长避短,开创PPP新变革时代下的经营新局面。
安徽省路网交通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徽路网”)创立于2004年,自创立之日起就树立了创新驱动发展的理念。2014年,中央力推PPP的政策密集出台,这是新机遇也是新挑战。我们在第一时间组建PPP专业团队、研习政策文件、掌握操作流程、搭建融资结构、拟定合同文件,积极与政府就PPP模式的项目合作进行洽谈。2015年,公司中标3个基础设施PPP项目。2016年上半年,由于对PPP功能定位单一,政府谈PPP色变,社会资本之间围绕工程造价、融资利率展开竞争,在运营市场上与国企赤膊相搏,优势全无。是坐以待毙还是另起炉灶?在政策文件重复强调的“运营”二字中,我们找到了答案——要用行动实现“逆袭”。
打造差异化运营能力。回归原点,政府的首要任务是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核心是产业发展,产业发展的关键是要解决招商引资和发展载体。因此,基于PPP模式下的“产业发展+载体建设+招商运营”一体化业务模型浮现之后,安徽路网以营运带动主营业务发展,构建了“策划-规划-投融资-建设-招商-运营”价值链,实现了差异化的市场定位,重塑了竞争优势。目前,集团已在安徽投资、运营PPP模式主题产业园和产业小镇项目10余个,产业门类涉及传统和新兴产业,为实现“基建运营商”向“产业运营商”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强化引导,升级认知,完成进化
实践在前,理论在后。从“运营”走向“营运”,其本质是PPP应用模式的创新、范围的扩展、功能的升级和社会资本积极性的激发,也是中央力推PPP模式的核心所在。从实践来看,当前各参与方(政府方、金融机构)的认知仍停留在初级阶段,政府决策和项目融资困难重重。因此,监管层要树典型、强引导,协助完成认知升级,真正体现PPP模式的本质内涵,让具有中国特色的PPP模式在PPP发展史上占据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