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17~2018:房价,改变城市世界的力量》在广州发布。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与联合国人居署联合发布的《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已经成为全球城市研究领域最知名的学术品牌之一。
“科技中心城市与中国中心城市的崛起,打破了原来的全球城市体系,也刷新了人们对全球城市排序的固有认识。”中国社科院—联合国人居署联合课题组首席城市经济学家、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如此感叹。
今年的报告从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竞争力等维度衡量全球城市。记者独家专访倪鹏飞,他向记者详细解答了今年报告的创新亮点和全球城市表现出的新特征。
体现中国学者的全球责任担当
记者:城市竞争力报告已经成为知名学术品牌,做这份报告的初衷是什么?在当下有哪些意义?
倪鹏飞:我们长期做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积累了数据和经验,有做全球城市研究的基础和条件。当然,我们要通过研究服务于中国城市的崛起,研究全球城市竞争力的动力是让中国城市成为全球城市。再从学术角度说,我们提出的理论需要经得起全球样本的考验,光讲中国的样本未必能得出最普遍的规律。从学者的角度说,中国学者也要有全球的责任担当,也要为全球其他发展中的城市传播中国经验。联合国人居署致力于全球城市的发展和人居环境的改善,特别是促进发展中国家城市的发展,这也是我们与之合作的原因。
记者:今年发布的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在研究方式上有哪些创新点?
倪鹏飞:之前关于城市竞争力的研究多从要素供给、投入的角度出发,但要素投入只能代表潜力,不一定能够形成现实的竞争力。我们的研究强调城市的产出和表现,也就是城市当前表现出的实实在在的竞争力水平。
第二是我们用尽可能少的指标去衡量城市竞争力,指标越少越容易减少误差。我们核心考察了城市创造财富的水平和能力,也就是GDP的规模、增速和效率等方面,在我们的报告中体现为城市的经济竞争力。
说得通俗一点,我们不论城市是哪种定位,也不论其资源要素条件如何,核心就看它是否“赚钱”。当然,我们从要素投入的角度,用可持续的竞争力来衡量城市未来或潜在的竞争力水平。
金融科技驱动新型全球城市
记者:通过对全球城市竞争力的新的评价方式,此次报告有哪些新发现?
倪鹏飞:以前我们用经济竞争力指标衡量中国的城市,这次是首次将这一评价方式用于全球城市竞争力。评价结果基本上证明了我们的理论模型在全球城市范围内也是可行的。这份报告也印证了我们此前的判断,就是科技创新和金融对城市竞争力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我们用“5、3、2、1”四个数字来概括主要发现。5是城市发展的5个基本动力:科技进步、金融资本、良好的气候生态环境、文化制度和房价。
3是指3条经线勾画全球城市集聚轮廓:全球经济密度较高的城市主要分布在东经20度、西经100度和东经110度,三条经线一侧经济密度高、城市竞争力强,另一侧则相反。
2是指两个联系:硬联系包括物流、交通、人员和资金流动等,软联系是指信息、知识、文化方面的联系。我们发现城市间硬联系差异较小,分布平衡。但是全球城市软联系普遍偏低,软联系正慢慢主导世界城市体系,并变得越来越重要。
基于上述城市发展动力的变化、聚集特点变化和联系的变化,我们提出1个概念就是新型全球城市。
记者:今年的经济竞争力排名中,新兴经济体很多城市入围,刷新人们对全球城市的认识。说到新型全球城市,是什么样的内涵?
倪鹏飞:信息科技中心和新兴经济体中心城市崛起,打破了全球城市竞争力体系格局,刷新了人们的认识。
举一个例子,2007年全球市值前十的企业主要分布在金融、石油等领域,但在2017年全球市值前十的企业中,科技创新企业占多数。科技中心城市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地位不断上升,科技创新指数越高的城市,其人均GDP也就越高,相应地,其可持续竞争力和经济竞争力也越强。
我们认为,科技与金融正在主导全球经济,占据全球价值链的主要部分。一些老牌的全球中心城市,有的地位在下降,有的也在转型。像纽约不再仅仅是金融中心,也在向科技创新中心转变,纽约科技创新领域的从业人员数量以及科技、创意产业的增速在大幅提升。可以说,未来的全球城市将既是金融的中心,也是科技创新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