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分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近日,上海市公共机构节能工作推进会暨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动员培训会议召开。记者获悉,未来,上海包括所有公共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在内的单位要实行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各级党政机关生活垃圾分类不利,将会面临收运单位拒收,同时还将影响其监督考核、文明单位创建等工作。此举标志着上海的垃圾分类正式从“鼓励为主”变成了“强制分类”,同时也为未来的执法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
垃圾分类从政府开始
2011年上海正式推行生活垃圾分类,现已推行到60%以上的居民区。目前已初步建成了从源头到末端“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分类处理”的全程分类系统。上海党政机关,包括市、区两级政府机关办公点等机关已有609家实行垃圾分类。
根据规定,相关单位对生活垃圾容器设置必须包含: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湿垃圾和干垃圾。除了严格实施行政监管,上海还尝试用市场机制来倒逼单位不得不做到分类。如果单位不做好分类,收运单位就会拒收。
上海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倪一飞表示,年内,党政机关集中办公点生活垃圾分类将实现全覆盖。在此基础上,上海将逐步完善党政机关生活垃圾分类的考核方案,将分类减量的实际效果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倒逼党政机关不仅要做垃圾分类,更要做实做好。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蒋建国向中国城市报记者表示,垃圾分类难题是很多城市都想解决的难题,向上海这样以考评的形式来实行的还是比较少的。垃圾分类肯定是一个漫长过程,涉及到管理、设施、教育等内容,实现起来必定需要一个过程。上海的新尝试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整体来看垃圾分类的难度还是在其源头——居民区的配合和各类配套的系统才是关键。此外,如果在公共机构成功实现垃圾分类之后,下一步如何向更广的系统推广成功经验也是难点。
据记者了解,把垃圾分类列入相关考核,是上海全面推进垃圾分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机构作为政府、党政机关对整个社会的影响面非常大。如果,机关公务员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再由公务员到家庭,由家庭再到社区,这将形成一个链条推进上海的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任重道远
“经过统计和调查,市民对垃圾分类的感受度不够强,全市实行垃圾分类的500万户居民中,只有20%多的垃圾分类小区做的比较好。在全市居民而言,实际只有10%左右的居民在开展垃圾分类。”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环卫管理处副处长齐玉梅表示。
截至2017年,上海实行垃圾分类已有7年,但是成绩并不理想。对此,上海在今年3月率先全面推进单位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按照《上海市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对未按规定设置分类收集容器的,将由城管执法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5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上海还将进一步强化从2013年开始推行的“绿色账户”制度,计划到2018年实现“绿色账户”和垃圾分类同步,达到500万户。“绿色账户”制度的设立让践行垃圾分类的市民能有更多实惠。市民只要每天将垃圾正确分类,就可以获得绿色账户积分,积分累积后,就可以在相关平台兑换优惠资源。目前,上海“绿色账户”累计积分为12亿分。截至2017年初,“绿色账户”累计消纳了4.8亿分,兑换奖品的总价值约5000万元。但是,调研报告显示,绿色账户开卡率较高,但活跃度依然不足,仅不到30%的账户处于活跃状态。
蒋建国还表示,垃圾分类只有奖励机制没有处罚机制肯定是不行的,但是如何处罚、监管和审查也都是难点。垃圾分类想急功近利只能适得其反,监督、收运、处理这类的配套才是真正的关键。事实证明,垃圾废品的回收价格波动也会影响垃圾分类,政府在这方面完全可以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