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世纪80年代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到90年代外向型经济的‘集中高地’,再到当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工业产业园区建设始终是我国改革开放、体制创新的重要平台。”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商务部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刘日红近日表示,工业园区不仅是重大产业布局的主要承载地,也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因此,在推进我国制造强国建设的进程中,高度重视工业园区的建设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各类工业园区约22000多个。他们既是改革创新的示范区,又是新兴产业的聚集区。
“尽管各类园区的探索实践全面而广泛,但总体仍停留在‘摸着石头过河’的经验主导阶段,还需要上升到理论层面,塑造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和园区循环化改造的中国模式,培育并形成核心竞争能力。”《中国改革报》副总编辑、《中国信用》杂志总编辑吴小雁介绍说,在未来的转型发展过程中,如何应对更高的环境质量要求以及环境风险的防控,也是接下来需要探讨的话题。工业园区更应成为“社会责任生态圈”的先行者。近年来国内一些工业产业园区已携手各方,提出了很多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行动倡议,为提升企业社会价值,打造“区域责任共同体”提供了良好示范,也证明了在生态文明建设日益受到重视的时代里,工业园区建设的巨大潜力。
目前,在地方的各类工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创业园区中,民营企业占到80%以上,各类园区当中绝大多数都是民营企业。对此,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会长庄聪生指出,目前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出现了“三心二意”现象。他分析称,第一个“心”是指投资信心和对发展预期的信心不足,第二个“心”是对产权保护不放心,第三个“心”是一些企业对做实体不专心,心态很浮躁。“二意”是投资意愿不强、创新意愿不强。
当前,我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经济发展面临着一系列不可忽视的挑战和问题。“民间投资意愿不强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庄聪生称,希望全社会包括园区要引导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增强创新的紧迫性,做好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准备。庄聪生总结认为,转型驱动是民营企业未来的发展道路,其有五种途径:一是引导他们加大研发投入,实施创新驱动。二是大力提升传统产业,不断向价值链高端提升。三是推动工业化、信息化融合,推动智能化制造。四是注重品牌和质量建设。五是借力大企业联动发展。
同时,庄聪生强调,在全国应形成一种尊重创业创新和尊重纳税人的氛围,让创业者感受到应有的信任和尊重,形成关心支持创业创新的好的社会环境。此外,还要保护民营企业的产权,“这样,企业家才会吃定心丸,才能有护心符,他们才有更多的精力做企业,为园区提供创造,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为全面小康作出更多的贡献”。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科研管理部主任、研究员高国力则认为,工业园区不论从国际还是国内来看,都是带动一个国家产业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工业化进程的有效方式。在他看来,地方工业园区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包括地方工业园区的产业结构竞争力还不够强、集约发展的水平相对比较低、低水平不良竞争问题比较突出等。针对这三个问题,建议地方工业园区进一步强化或者培育壮大各级各类地方园区的特色和优势,强调地方工业园区的“蝉翼化发展”,加强工业园区的分类创新能力,把地方工业园区的绿色经营式增长放在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探索各类各级工业园区协同合作的有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