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刚刚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也在不断推进,但是农村环境卫生的发展却比其他基础设施的发展速度慢很多,农村环境的治理问题更是落后于城镇,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块短板。为了补齐这块短板,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提出到2020年,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庄环境基本干净整洁有序,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普遍增强。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行动方案》的出台是要整合各种资源,强化各项举措,稳步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突出问题治理,让农民群众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实际上,早在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国农村居民住房、饮水和出行等基本条件明显改善,人居环境基本实现干净、整洁、便捷,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宜居村庄。
经过这几年的治理,我国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赵晖在前不久召开新闻发布会时表示,2016年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超过60%,增长速度是“十二五”期间的两倍多。预计到2020年,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目标可以完成。虽然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进展相对缓慢,但在2016年全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也达到22%,较2015年提高了4%。
但是不可忽视的是,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状况不平衡问题还较突出,“脏乱差”问题在一些地区还比较严重。例如生活垃圾随处丢弃,废水任意排放,等等;对于农村环境卫生管理中也存在不足,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投入不充分,农民环保意识相对较差,等等。
《行动方案》聚焦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等重点领域,集中实施整治行动。在垃圾治理方面,建立健全符合农村实际、方式多样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推进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着力解决农村垃圾乱扔乱放的问题。在污水治理方面,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开展卫生厕所建设改造和粪污治理,普及不同水平的卫生厕所,因地制宜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着力解决农村污水横流、水体黑臭等问题。在村容村貌提升方面,以通村组道路、入户道路为重点,基本解决农村通行不便、道路泥泞的问题,同时推进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整治,加强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
值得注意的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措施固然重要,提高农村文明健康意识也同样重要。《行动方案》提出要提高农村文明健康意识。把培育文明健康生活方式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发挥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等组织作用,鼓励群众讲卫生、树新风、除陋习,摒弃乱扔、乱吐、乱贴等不文明行为。提高群众文明卫生意识,营造和谐、文明的社会新风尚,使优美的生活环境、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农民内在自觉要求。
记者认为,我国长期以来将文明健康意识培养重点放在城市,忽视了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的教育,造成了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村出现垃圾遍地、化肥及农药不合理使用、废弃农膜随意抛扔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发展、农村环境及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为此,记者有三点建议,一是广泛宣传,提高认识。采取新闻媒体、有影响的社会活动、社会普及公益宣传活动三种措施加强对农村、农民群众环境卫生的宣传教育。二是结合实际,加强村庄科学规划。科学的村庄规划是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取得实际效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规划不合理,势必影响农村的后续建设与发展,甚至还有可能破坏农村环境卫生。三是加大资金投入。资金问题是制约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瓶颈,大部分农村的环境卫生管理投入不足,没有先进垃圾处理设备和足够的保洁人员,导致环境污染严重,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地方政府应该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