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量集约 高质发展
——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主任张维谈新版总规
“北京将进入减量集约高质量发展时期,通过全面落实新版城市总体规划,让城市更加和谐宜居,让市民有更多获得感。”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主任张维对市民作出承诺。
如何把握北京新版城市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新版总规”)的重点?张维表示,要坚持“四个中心”的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把握好“四个关系”,切实履行“四个服务”职能,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突出底线约束,构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布局,优化提升首都功能。
减量高质促进职住平衡
减量是不是就不供地了,居住用地供应会不会减少?
张维说,新版总规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从聚集增量要素求发展转变为减量集约高质量的发展。但减量发展并不是不发展,也不是不供地了,而是坚决拆除违法建设、减去侵占生态空间的建设和低效粗放的建设,利用减量释放出的空间实现更高效率、更高质量的发展。
2017年,北京市住宅用地计划安排1200公顷,实际完成1290公顷。其中商品住宅和共有产权住宅用地供应721公顷,是2016年的7倍;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落实366公顷;还创新供应了203公顷的集体土地用于建设集体租赁住房。
张维表示,2017年,北京市住宅用地供应从总量到结构都完成了年度任务。2018年,将继续保持合理的规模和结构。到2021年,将累计新供应住宅用地6000公顷,住房150万套。
“减量的关键是用地结构调整,未来将减量集约生产空间、适度提高居住和配套用地比重、大幅度提高生态用地规模。对于与民生直接相关的居住用地,不仅不会减少,还会适度扩大供应并优化结构。”张维说。
同时,促进职住平衡发展、提高市民工作生活的舒适度与幸福感是新版总规的重要着眼点之一。
张维介绍说,一是要着力优化职住用地结构。在大型居住区和城市副中心、新城,注重规划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综合吸引力。在各类功能区和产业园区等高密度就业地区,适度增加居住和配套服务设施用地,最大限度地实现各个区域的职住平衡。二是要加强交通联系,大幅提升就业中心和大型居住组团之间的轨道交通和大容量公交供给,缩短通勤时间。围绕交通廊道和换乘节点,规划强化居住用地与就业集中布局,建设能够就近工作和居住生活的城市组团。三是要创新职住对接政策机制,探索通过多种方式提供面向本地区就业人口的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促进职住平衡。
副中心规划注重居民获得感
张维介绍,目前城市副中心的规划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中,已经编制完成了副中心的街区层面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街道空间、滨水空间等23个规划设计导则。在副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绿心等重点区域,正在通过国际方案征集等方式深化规划设计工作。行政办公区等重大新建项目快速推进。
在通州老城区,以新促老,做好城市修补工作。将通过打通断头路、拆除违法建设、增补小微绿地等方式,推动老城区有机更新。通过家园中心建设、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改善邻里交往环境,推动老城区活力复兴。在新建方面,着力建设六环公园、城市绿心大尺度开放空间,此外,还将建设17个面积在10万平方米以上的城市公园,打造全面覆盖的小微绿地网络。生态化、人性化的滨水空间将占城区面积的近1/4。
“今后,这里将是一个水城共融、蓝绿交织、文化传承的北京城市副中心,住在这里的百姓生活会更方便,公共设施会更齐全,林荫路会更多,走路、骑车会更舒适,生态环境会更优美。”张维说。
提高老城居民生活品质
新版总规专门对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出要求,提出要精心保护好北京历史文化这张金名片,加强老城的整体保护。
“现在,老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史家胡同正在尝试通过多方参与,推动平房院落居住环境改善,进行老城有机更新。在规划师的指导下,居民自主协商、共同设计,自发拆除院内违建,改善基础设施,修缮院落风貌,合理利用公共空间,实现街区环境品质与居民自治水平的共同提升。”张维说。
他表示,北京将更加重视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落实“老城不能再拆”,通过腾退、恢复性修建,做到应保尽保。当前要积极探索老城改造模式,主要采取小规模、渐进式的方式,进行城市修补,注重调动各方共同参与的积极性。
新规划强调加强城市设计,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塑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风貌。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今年将开展老城总体城市设计、两轴城市设计等相关工作。编制城市风貌管控的相关导则,塑造典雅庄重协调的北京城市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