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今年2月22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后,3月20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印发《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到2035年,兰西城市群协同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各领域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格局中的地位更加巩固。
《规划》指出,兰州西宁城市群是我国西部重要的跨省区城市群,自古以来就是国家安全的战略要地,在维护我国国土安全和生态安全大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培育发展兰州西宁城市群,有利于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有利于维护国土安全和促进国土均衡开发,有利于促进“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互动,有利于带动西北地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兰西城市群是成渝城市群乃至长江经济带连接欧亚大陆的主要桥梁,通过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可以有效促进西北西南地区开发开放,加快长江经济带发展和我国向西开放步伐。
据省发展改革委发展规划处处长肖向东介绍,《规划》青海部分范围涉及2市3州共计19个区县,我省的西宁市、海东市,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贵德县、贵南县,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尖扎县均在规划范围中,为这一区域优化发展,更好发挥在全省发展大格局中核心增长极的作用提供了新路径,是我省地方发展融入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主要平台和抓手,将全面开启我省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新时代。
“兰西城市群”迈向协同发展新时代
阳春三月,和煦的春风渐渐染绿了青海高原,满目的春色令人心驰。
3月20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印发《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消息传来,人们不禁为之振奋,为之向往。
根据《规划》,甘肃、青海两省将着眼国家安全,立足西北内陆,面向中亚西亚,把兰州—西宁城市群培育发展成为支撑国土安全和生态安全格局、维护西北地区繁荣稳定的重要城市群。
与此同时,一批事关我省未来发展的重大发展定位、重大工程项目、重大利好政策和重要协同发展机制也将被纳入《规划》范围。
优化布局,《规划》构建可持续发展战略格局
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
在顺应经济发展趋势和城市发展规律的大前提下,积极融入国家战略,着眼长远,优化布局,构建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格局至关重要。
据省发展改革委发展规划处处长肖向东介绍,兰西城市群规划范围包括甘肃省兰州市,白银市白银区、平川区、靖远县、景泰县,定西市安定区、陇西县、渭源县、临洮县,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东乡族自治县、永靖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青海省西宁市,海东市,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贵德县、贵南县,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尖扎县。
城市群总面积9.75万平方公里,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4874亿元,常住人口1193万人。其中青海部分范围涉及我省2市3州,共计19区(县),常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72.57%,地区经济总量占全省72.05%,面积占全省面积的7.87%;甘肃部分范围共计22区(县),常住人口占甘肃省人口的29.21%,经济总量占甘肃省的42.23%,面积占甘肃省面积的9.57%。
根据以核心大城市带动都市圈和城市群发展的思路,《规划》从优化国土开发格局重要平台的角度,提出合理布局建设一批特色鲜明、集聚能力较强的城镇,加快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重点打造兰西城镇发展带,带动海北、海南、黄南州府县城多节点支撑,构建“一带双圈多节点”格局。
“一带”指兰西城镇发展带。依托综合性交通通道,以兰州、西宁、海东、定西等为重点,统筹城镇建设、资源开发和交通线网布局,加强沿线城市产业分工协作,向东加强与关中平原和东中部地区的联系,向西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打造城市群发展和开放合作的主骨架。
“双圈”,指兰州—白银都市圈和西宁—海东都市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