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了《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草案)》。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主任张维介绍,目前《副中心详细规划》已经形成阶段性成果。去年9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将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作为北京的“两翼”。迄今为止,只有城市副中心的详细规划已经向社会公开。
草案指出,要重点处理好副中心与中心城区的关系,与副中心外围地区的关系,与城市东部地区和通州周边地区的关系,着力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
曾参与过规划相关课题评审工作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王晖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该详规有两大亮点,一是在行政功能以外,提出了商务服务功能为第二位的城市功能,二是促进职住平衡。
他表示,在此前评审和论证副中心的三个功能时,第一位是行政办公功能没有变化,文化和旅游是放在第二位的,而商务服务功能是列在第三位。此前,副中心最大的特色就是在城市文化建设上,有着千年古县潞城,有通州文庙、潞河遗迹等文化资源,还可以挖掘大运河文化,为城市副中心注入深厚的历史文化能量。习总书记视察时还指出,通州有不少历史文化遗产,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
不过,被提升到第二位的商务服务很可能是一种“大服务业”,涵盖传统的商业形态以及教育、医疗等新的内容,也服务于副中心的工作人员。王晖认为,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一核”指的是首都功能核心区,无论是指东城西城两区还是更大的范围,这个地区内的商务形态以后很可能会陆续迁出,副中心则可以重点承接部分中心城区的这一部分功能,依托运河商务区和副中心综合交通枢纽等地区,加强商务服务功能的细化落实。
另一个亮点则是推动副中心职住平衡发展。“建设副中心,目的还是通过产业吸引人,让一部分人回到通州工作,不要来回在城里和通州之间上下班,”他说。“睡城”燕郊住着120万人,每天大概有80万人要往返北京上班,堵车情况严重。因此,规划中谈到的妥善处理好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与通州区总体规划、北三县地区规划的衔接,加快推进与北三县地区统一规划建设管控,辐射带动北三县地区协同发展,都体现了这一思路。
对此,草案还提出,要建设以人为本、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系统,以轨道交通和公共交通为主导,优先保障步行和自行车出行,构建“小街区、密路网”的路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