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推进国际贸易中心枢纽功能取得新突破。全面提高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加快建设在全球投资与贸易网络中具有枢纽作用的国际贸易中心。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积极主动扩大进口,增强进口集散功能,提高出口质量水平,大力推动文化贸易、技术贸易、转口贸易和离岸贸易创新发展,不断巩固提升作为全球最大口岸贸易城市的地位。打造一批服务全国、面向国际、内外连接、期现联动的大市场、大平台,实现全要素、全天候交易和全方位、全链条服务。深化贸易和流通创新,加快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数字贸易等新型贸易业态,集聚培育一批全球领先的电子商务企业。大力发展高能级的总部经济,支持现有跨国公司总部拓展功能、提升能级,增强在母公司全球营运网络中的地位和话语权,集聚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贸易型总部企业和本土跨国公司。
(四)推进国际航运中心高端服务能力取得新突破。在巩固提升国际航运枢纽港地位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提升高端航运服务功能,不断增强上海航运服务品牌国际影响力。加快航运服务高端要素集聚,吸引国际知名航运服务企业、国际航运组织和功能性航运机构入驻。开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运制度创新、航运商业模式创新和航运科技创新,提升全球航运资源的配置能力。推进航运服务业扩大开放,做大做强现代航运服务业,加强航运金融业务创新,推动航运金融衍生品业务发展。提升全球航空枢纽港地位,扩大上海航空枢纽航线网络覆盖面和通达性,促进浦东机场和虹桥机场一体化衔接,推动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建设。大力促进邮轮全产业链发展,推进国际邮轮母港建设。
(五)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策源能力取得新突破。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科技创新的前瞻布局和融通发展,努力成为全球学术新思想、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的重要策源地。积极组织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积极参与全球科技协同创新,提升全球科技创新合作与竞争的话语权,构建全球创新网络重要枢纽。构建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四梁八柱”,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世界一流实验室和世界级大科学装置集群,集聚一大批顶尖科学家、科研机构和创新平台,产出一大批全球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引领性原创成果。锚定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航天航空、海洋工程等战略领域,建设一批高水平功能平台和新型研发组织,加强重大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基础科技领域取得大的进展,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实现大的突破。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一批组织化、专业化、市场化的科技服务机构,加快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六)打造具有国际标识度的上海品牌新高地。坚持把打响品牌贯穿于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全过程,全面提高上海产品、技术和服务的创新含量、文化品位和附加值水平,建立健全品牌培育、发展、保护机制,显著提升上海品牌的国际认知度、美誉度、影响力,使上海品牌成为高品质产品和服务的代名词,成为上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打响优质高端的“上海服务”品牌,推动服务功能、服务经济、服务民生和服务环境强品质、重效率、上水平,扩大服务半径和辐射范围,提高服务企业提供解决方案、开展国际业务、运作全球市场的能力。打响享誉全球的“上海制造”品牌,加快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聚焦发展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聚焦发展细胞治疗、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引领的生物医药产业,大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上海制造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深度重构,以提高产品品质为重点强化质量、标准、研发、设计和管理。打响时尚繁荣的“上海购物”品牌,打造面向全球的消费大市场、全球新品首发地、引领潮流的风向标和创新发展的新零售,建设国际消费城市。打响独具魅力的“上海文化”品牌,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用好用足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和优势,推出“上海原创”的文化精品,提升文化交流交易平台功能,做大做强文创产业,打造城市精神标识和文化地标,培育集聚名家大家,建设更加开放包容、更具时代魅力的国际文化大都市。
(七)打造衔接国际通行规则的制度创新新高地。坚持以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为突破口,解放思想、勇于突破,建立同国际投资和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聚焦“三区一堡”建设,持续深化制度创新,放大自由贸易试验区辐射和溢出效应,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充分发挥金融、知识产权、海事、涉外商事等专业领域司法和仲裁作用,提高国际影响力。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更多行业标准、管理标准成为国际标准。强化制度供给能力,主动适应产业跨界融合发展、业态模式创新等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更好发挥制度创新与政策扶持相结合的集成作用,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八)打造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新高地。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全面贯彻国家进一步扩大开放重大举措,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进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建设高质量外资集聚地和高水平对外投资策源地,加快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引导外资更多投向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保护外资合法权益。按照中央部署,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加大商务服务业、社会服务业、专业服务业等开放力度,全面放开制造业。创新对外投资方式,鼓励企业通过并购国际品牌、技术、市场网络渠道等方式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上游进军,推动产品、设备、技术、标准和服务一体化走出去,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全力打造“一带一路”桥头堡,加快搭建对外开放合作的新平台。
(九)打造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新高地。着力建设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打造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加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场效应”,促进各类企业加快发展。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建设以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为载体和标志的智慧政府,以大数据中心为基础,大力推进线上线下业务流程的革命性再造,努力做到一网受理、只跑一次、一次办成,实现协同服务、一网通办、全市通办。推动全市企业服务工作“一张图”,让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创业更放心、更安心、更舒心。进一步强化法治保障,维护公平高效的市场秩序,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坚持对所有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弘扬市场契约精神和企业家精神。营造勇于探索、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大力扶持创新型企业发展,培育一批市场前景好、成长爆发性强、技术和模式先进的独角兽和超级独角兽企业,一批细分行业专精特新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深化国有企业分类改革,持续推进国有企业开放性市场化重组,稳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增强国有企业活力和竞争力。
(十)打造联通全球的网络枢纽新高地。全面建设各类有形和无形网络通道,提速增效,互联互通,增强面向国际国内“两个扇面”的集聚和辐射能力,建设全球城市体系高端节点。构建面向全球的立体化、高效能联通网络,优化空中、海上、陆上、网上“四位一体”的通道体系,打造立足国内、辐射亚太、联通全球的国际网络枢纽。加快5G引领,布局建设软件化、知识化、智能化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探索打造全球数据港,建立全球数据枢纽平台。进一步拓展会计、法律、咨询等专业服务网络,为更多市场主体参与全球经济活动提供便利。进一步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推动长三角地区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更好引领长江经济带发展,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依托虹桥枢纽,联手江苏、浙江、安徽三省,研究规划建设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先行区。
(十一)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发展平台新高地。坚持以高能级发展平台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高水平举办国际一流的论坛、会展、赛事、节庆等活动,提高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的策划和运营能力,促进要素加速集聚,引领产业加速发展。用好用足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重大机遇,汇聚全球优质商品和服务,建设进口商品国别(地区)馆等一批展示贸易平台,发挥辐射和溢出效应。推动陆家嘴论坛、浦江论坛、虹桥论坛等汇聚全球高端智慧、引领行业发展风向。推动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上海国际品牌周、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时装周等扩大活动参与面,提高全球影响力。高质量建设重点园区,着力塑造以世界级品牌园区、特色产业基地为重点的区域载体品牌。抢抓新型平台建设机遇,加快在科技金融、现代物流、教育、医疗等领域布局建设专业化平台,以新平台推动新要素向上海集聚。
(十二)打造近悦远来的国际化人才集聚新高地。把握全球人才流动大趋势,坚持全球视野、国际标准,面向全球引才聚才,大力营造机会多、舞台大、前景好的一流人才环境,以强大人才优势提升城市核心战略优势。加快实施人才高峰工程,瞄准国家战略和上海核心功能需要,聚焦科技前沿和重大产业领域,集聚造就一批全球顶尖科学家和产业领军人才,打造引领城市发展的“人才梦之队”。集聚用好支撑城市能级提升的各类人才,构建门类齐全、梯次合理、充分满足发展需求的人才体系。完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机制,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打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政策环境,让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充分涌流。积极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提供广阔天地,着力在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上下功夫,帮助解决居住、子女教育、医疗等人才关切的实际问题,让上海成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实现梦想的热土。
(十三)打造令人向往的品质生活新高地。着眼于满足超大城市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增加多层次、高水平公共服务供给,使高品质生活成为提升城市能级的助推力。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大力推进法治上海建设,努力把上海建成法治环境最好的全球城市,使法治成为上海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强化城市运行安全保障,增创最安全国际大都市新优势。努力办好更有质量、更富活力的教育,建设一批国际一流的各类名校。优化高端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临床医学中心和临床重点专科以及研究型医院,加快建设亚洲医学中心。着力打造公正包容、更富魅力的人文之城,促进中外文化交相辉映、现代和传统文明兼收并蓄,让上海更具人文关怀,让城市更有温度。注重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建成以人为中心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进一步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市民出行的便捷度和通达率,提高各类居住区的舒适程度。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完善市域生态空间格局,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以绣花一样的“细心、耐心、卓越心”提升各类市政设施的服务保障能级,打造各级数据资源互联互享的城市综合治理信息化平台,提升城市法治化、社会化、智能化、标准化管理水平。加强党建引领下的基层自治和社区共治,建设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体系。
四、支持保障和组织实施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决心和勇气,统筹各方资源,形成全市整体合力,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加快推动各项措施有效实施,不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一)抓好任务落实。聚焦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制定路线图和时间表,明确年度工作目标、推进措施和责任分工。加大政策保障力度,统筹人口、财政、投资、土地、环保等相关配套政策,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有效引导社会资源,共同推动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提升。完善统计评估考核制度,研究制定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纳入各区、各部门综合评价和考核,强化督促检查,确保各项任务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二)强化统筹协同。各部门要把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摆在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积极作为,密切配合,加强统筹协调,创新工作方法,推动各项任务全面实施。各区要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找准工作定位和着力点,把最有基础、最有优势的领域做优做强,形成各扬所长、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
(三)凝聚社会力量。加强宣传舆论引导,积极凝聚社会共识,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充分激发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群策群力、共同奋斗的生动局面,为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凝聚强大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