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近年来,安徽省淮北市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契机,立足自身产业规划和区位优势,积极构筑承接平台,通过引进成长性好、带动能力强的电子制造企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助推当地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图为淮北市烈山经济开发区一家电子制造企业内,工人在车间生产线上忙碌。
“开展干部互派挂职”“共建省际产业合作园区”“搭建资本与项目对接平台”……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组织沪苏浙有关市(区)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地区各市。
相比以往,此次结对合作帮扶有何独特之处?具体对应合作帮扶关系是如何确定的?实现皖北振兴,结对合作帮扶还应做好哪些“必答题”?记者进行了相关采访分析。
沪苏浙一对一帮扶皖北
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对口帮扶,由来已久。
199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尽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决定》,提出组织沿海发达省、直辖市对口帮扶西部贫困省、自治区。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告诉记者,对口帮扶作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模式,自改革开放以来常被用于应对重大自然灾害、重要移民工程、少数民族以及经济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等领域。
“对口帮扶通过点对点的对接,互帮互助,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是一种先富带动后富的有效方式,对于推进我国区域整体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所(区域现代化研究院)所长、研究员张春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相比以往,此次结对帮扶有何特点?陈耀认为,此前结对帮扶主要是在不同经济地带间开展,例如东部经济地带的城市帮扶西部经济地带的城市,结对帮扶很少出现在城市群内。此次城市群内城市结对帮扶,将有助于探索城市群内协同发展体制机制,为其他城市群,尤其是京津冀城市群实现协同发展提供借鉴。
在张春龙看来,此次结对帮扶另一大特点是跨省域。帮扶涉及不同省域的城市,但基本上都是近邻省市,比如此次江苏省南京市帮扶对接安徽省滁州市。两座城市是邻居,紧密相连,并且滁州市积极融入南京都市圈取得了初步成效。
此次结对帮扶意义何在?安徽省经济研究院宏观服务部主任窦瑾告诉记者,结对帮扶将成为增强长三角欠发达区域高质量发展动能的核心抓手。皖北地区不仅是安徽省的欠发达区域,同时也是整个长三角地区短板所在。
事实的确如此。
先看安徽省。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长三角一市三省人均GDP是104038元,而安徽省人均GDP只有63382元,是全域人均的60.9%。
再看皖北。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皖北地区包括宿州、淮北、蚌埠、阜阳、淮南、亳州6个地级市常住人口2682万人,占安徽省全省常住人口的43.9%,而2020年皖北6市经济总量11195.2亿元,只占全省的28.9%,人均GDP仅是长三角一市三省人均GDP的40%左右。
此外,窦瑾认为,此次结对帮扶也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打破行政区划限制的探索。此前像浙江省“山海协作”、江苏省“南北共建”,都是省域内城市结对合作帮扶。此次结对帮扶涉及不同省市,这对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特别是突破行政区划限制方面,是一次积极的探索。
奉贤区能否带动亳州市
结对帮扶不是给钱送物
如何安排帮扶?《方案》显示,帮扶城市包括上海市3个区、江苏省3个市、浙江省2个市,受帮扶城市包括安徽省淮北市、亳州市、宿州市等8个市。
具体结对安排为:上海市闵行区——安徽省淮南市,上海市松江区——安徽省六安市,上海市奉贤区——安徽省亳州市,江苏省南京市——安徽省滁州市,江苏省苏州市——安徽省阜阳市,江苏省徐州市——安徽省淮北市,浙江省杭州市——安徽省宿州市,浙江省宁波市——安徽省蚌埠市。
“上海市松江区GDP低于安徽省六安市,能帮扶得动六安市吗?”“徐州人表示,徐州市自身也需要受帮扶。”“上海市奉贤区与主城区联系紧密度还不如嘉定区、青浦区,怎么帮扶安徽省亳州市?”……坊间不乏类似疑问。
以奉贤区、亳州市为例,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奉贤区GDP为1190.19亿元,同期亳州市GDP为1806.01亿元,远超奉贤区。
对此,张春龙告诉记者,对于结对帮扶,不能狭隘地看结对双方经济总量,帮扶过程绝不仅仅是简单援助资金或者经济输入,更重要的是对创新发展过程中先进观念、工作方法的学习。
陈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达了相似观点:“结对帮扶不仅仅是人力、物力、财力的简单输出,更主要体现在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经验方面的输出。比如,通过干部队伍的互派交流,提升欠发达地区整体的领导水平、治理能力等。”
窦瑾进一步分析,虽然从GDP上看,奉贤区GDP小于亳州市,但如果从人均GDP来看,奉贤区2020年已经突破10万元,远超亳州市,在发展能级上亳州市距离奉贤区仍有较大差距。
不过,在窦瑾看来,两地结对更多是考虑到产业特色。“奉贤区是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化的重要基地,将打造成为上海南部生物医药之都;而亳州市近年来则以建设世界中医药之都为目标,全力推动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国际化发展,两地产业优势互补合作空间巨大。”窦瑾说。
除产业特色外,沪苏浙和皖北互结对子还有哪些考量?综合受访专家观点,还包括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发展水平、合作基础等因素。
以地理区位为例,陈耀介绍,徐州市与淮北市毗邻接壤,都属淮海经济区,同在长三角北翼,两地互结对子有地理区位上的天然优势。同样,结为帮扶对子的南京市和滁州市也存在地理区位相近的天然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徐州市和淮北市在资源禀赋上也较为相近。受访专家认为,两地同属资源型城市,徐州市城市转型发展较为顺利,帮扶淮北这座因转型发展步履维艰的矿业城市,徐州的经验或将有所帮助。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
合作帮扶激发内生动力
在长期对口帮扶实践中,有很多经验教训值得关注。陈耀认为,首先要做好“主观题”,就受帮扶地区而言,不能把帮扶地区认为是自身发展的主要依靠,要意识到推动地区发展内生动力才是关键。
“过去存在受帮扶地区把相关责任、任务全部推给帮扶地区的现象,受帮扶地区等、靠、要思想严重,过于依赖帮扶地区,希望能直接给钱、给物、给项目,甚至还要求帮扶地区在财政上给予一定比例的转移支付。”陈耀告诉记者。
窦瑾向记者表达了相似的观点:“结对帮扶是外部助推力,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结对帮扶激发自身发展动能。”
在窦瑾看来,现阶段皖北振兴的主要抓手是推动四化同步发展,统筹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通过“四化”彼此互动,实现“并联式”发展,释放更大发展空间。
关于结对帮扶,还有哪些“必答题”?陈耀认为,政府要多发挥牵线搭桥的作用,促进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合理流动,吸引更多帮扶地区的项目和投资到受帮扶地区。
记者注意到,当下皖北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果。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亿元以上在建省外投资项目1077个,同比增长15.93%;实际到位资金2637.99亿元,同比增长11.02%,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的同时,陈耀提醒,相关政府部门要尊重企业市场主体地位,还应按照市场的方法来推动。在产业转移集聚过程中,相关政府部门要按照市场化的原则,让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自主选择。
“皖北地区实现振兴发展,关键在于培育当地市场力量,培育当地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培育当地在发展市场经济方面的组织管理能力。”陈耀说。
如何让结对帮扶“持续造血”?“关键在于帮扶结对双方能不能建立起一个可持续的、考虑到各方的利益共享机制,让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共同分享发展红利。”窦瑾说。
关于共享机制,记者注意到,《方案》提到,帮扶结对双方还将共建省际产业合作园区,探索创新飞地、园中园等模式和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等机制,鼓励中央和地方国有企业率先布局,积极推进产业转移与承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