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日前,四川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发改委《关于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按照“严定标准、严控数量、统一管理、动态调整”原则,建立全省特色小镇清单和创建清单。这意味着,特色小镇的建设将再次严控。
何为特色小镇?其美在特色,贵在特色,难在特色。通知中既明确全省特色小镇总量控制在50个以内,实行“有进有退、优胜劣汰”,同时也提出:特色小镇是一种微型产业集聚区,具有细分高端的鲜明产业特色、产城人文融合的多元功能特征、集约高效的空间利用特点,既非行政建制镇、也非传统产业园区。必须坚持“一镇一业”“一镇一品”,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打造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并就投入、产出、就业等领域的指标给出基本就“红线”和“高压线”,让特色小镇真正名副其实。
让特色小镇真正名副其实,从品质小镇到“诗和远方”,既要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也要建成真正有底蕴有内涵的小镇。《意见》中指出,严防政府债务风险、严控房地产化倾向。具体而言——要注重引入大中型企业作为特色小镇主要投资运营商,坚决避免政府违法违规举债建设,县级政府法定债务风险预警地区不得通过政府举债建设特色小镇。合理确定居住用地比例,从严控制房地产开发。理顺“城”与“人”、“城”与“地”、“城”与“乡”的关系,将“点、线、面”延展,进而构筑起特色小镇和谐之美。
种什么样的瓜,结什么样的果;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发挥特色小镇“塑魂、兴业、聚人”的重要功能,培育特色小镇的独特气质,使特色小镇形成独特的文化标识。正如有业内人士评价,过去由于特色小镇建设严控不好,以至于特色小镇建设太多、认定太滥太宽,以及由此衍生的诸多问题。什么“千镇一面”“挂羊头卖狗肉”,甚至曾在一个乡镇,一次性见到六七块各种名目特色小镇的牌匾,“有的甚至是各类协会颁发的,有的还没建成牌子就给发了。”为此,严控数量、严把质量关,才能建设出一个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特色小镇。
特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重要结合点,也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要想通过特色小镇推动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就需要根植于有历史、有文化、有需求、有品牌的特色产业。要创新理念,结合自身资源禀赋,找准产业定位,进行科学规划,将小镇的产业、文化、旅游、社区服务功能有机融合,挖掘出产业、生态或人文方面的特色,引领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孵化新业态、满足新需求、形成新产业。
有这样一句话说得好“城市建筑像树的年轮,记载城市的历史;城市建筑像一本书,积淀城市的文化。”特色小镇建设同样如此。相信围绕严控数量、质量关等方面高质量发展建设特色小镇,更能提升软实力,增强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带动一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凸显鲜明的时代背景和重大的历史、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