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上海这座超大型城市,应如何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增强城市韧性?记者从近日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获悉,即将召开的2022年上海“两会”上,民建上海市委拟提交一份《关于以智慧城市建设增强城市韧性的建议》的集体提案。提案建议,城市建设要推行“规划留白”,当面临重大疫情等风险时,能够实现快速新建或存量空间的功能快速转换,以公共空间韧性保障城市安全度过危机状态。同时,构建城市智能化综合应急管理平台,提高应急指挥调度科学性。
上述建议称,“智慧-韧性”城市是智慧城市和韧性城市的有机结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实现城市运行管理的平战结合,通过智慧城市建设的各类感知设备和智能基础设施实现城市运行状态的感知和精细化管理,紧急情况发生时可实现灾情态势实时感知、远程应急指挥、资源快速调度和灾后快速恢复的闭环管理,使城市防灾管理更加智慧化,应急决策更加科学,增加城市面对各类灾害风险的韧性。
上海应如何建设智慧城市,让这座超大型城市更有韧性?
为此,民建上海市委提出多方面建议。首先,建议建设城市“智慧与韧性”的统一体。智慧城市的感知设备、智能设施和管理平台建设注重于城市日常运行的精细化管理,而韧性城市建设则注重在自然、人为灾害下的城市韧性性能的优化提升。智慧城市建设中已搭建的硬件和软件平台可为韧性城市建设所使用,智慧城市建设中收集的海量信息则可共享,作为分析预警决策的数据来源,提升应急防灾能力。
同时,建议加强感知系统、分析和算法体系建设,完善韧性城市功能。
提案还拟建议完善城市智能化综合应急管理平台。深度分析挖掘“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海量大数据的价值,强化对城市安全状态数据的分析、研判、预测、预警功能,把威胁城市安全的内外部风险消灭在萌芽中。特别是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一方面,要更大力度整合涉及城市危机管理的跨部门资源和力量,健全城市风险应对的“无缝高效联动、数据瞬时共享”机制,以城市信息平台CIM底座为基础,结合“一网统管”平台,通过与公共安全,绿化市容、住建、交通、应急等领域的数据对接和共享,构建集“事件模拟、趋势推演、态势呈现、智能决策”于一体的城市智能化综合应急管理平台,有效辅助决策者科学制定灾害应对方案,提高应急指挥调度的科学性。
此外,要在全市范围内,对所有存量生命线工程系统(城市供排水、供气系统、通讯系统和电力系统)进行全方位大排查,形成统一的风险隐患清单,找准脆弱点,及时消除各类风险隐患。开发设计城市生命线系统的数字感知、预测预警系统,第一时间获得动态运行中的风险点,及时维护维修,防患于未然。
同时,建议实施社会认知与参与战略,全面提高市民对不确定性风险的防范技能。完善社会组织有效参与重大风险应对的渠道和机制,在全社会创造共治共享的社会风险治理文化。
记者了解到,2022年上海“两会”上,民建上海市委还拟从防范金融风险、激发中小微企业活力、完善浦东机场冷链物流体系等各方面分别提交集体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