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高强度的开发是必要的。现在中国的一些城市规划中新出来的容积率都非常高,住宅已经到3、4,不仅仅是广州,像中山这样的城市都如此。从市场的角度看,城市化过程中对城市土地利用应该要有一些高强度的开发,我相信这是中国城市发展中一个比较长久的过程。你很难想象,在国外比如伦敦,一眼望去老城区里除了河边有几栋零星的高层外,很多地方楼层都很矮,而新伦敦就是一个高强度开发。
第三,对城市历史和文化的保护问题。前段时间东莞推出一针对骑楼的文化保护规划方案,但方案还没起作用骑楼就被拆了,有记者问刚刚出来保护措施为什么还要拆?对方回答说“如果不拆的话,城市就会被空心化”。老城区如果没有开发,没有人进去,没有人气,就会衰落下来。要处理好城市发展和保护之间的关系。
第四,城市功能划分与区域功能融合性开发问题。最早的城市功能过于细分,带来了对城市交通生活便捷的压力。像番禺华南板块就形成了一个“卧城”。上班从南到北,下班从北到南,几十万人每天就这样流动,交通压力很大。当年在为市政府做金沙洲做整体规划时,我们一直强调如何在9.8平方公里内做好区域功能融合问题。将近十万人同一时间出去上班,同一时间下班回来,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再讲讲城市经营的话题。现在城市规划里讲到城市经营,真是要两面来看。中国正处于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不断市场化的大背景中。如何在城市开发和管理中,引入市场的因素去解决现实的问题,而不是将所有问题都像过去一样在计划的范畴里去解决。从这个角度来讲城市经营有非常大的积极意义。从另一个角度讲,城市管理中很大一部分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假如把经营城市狭隘地理解为需要一些企业去运作城市,那么企业的目标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公共利益就会有冲突。同样说到华南板块,一开始也存在这些问题:一是自下而上,二是先开发后规划。从根本上讲就是城市功能的缺失。体现在交通、医疗、教育和其他方面。华南板块的交通解决的还是比较快的,投入力度比较大,生活配套也渐渐跟上了,因为有人居住,有利可图,商业配套发展得还算快,但是医疗、教育、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问题则明显的有着城市功能的缺失。
如果换个角度,我们还会看到更严重的问题。现在,城市从土地一级开发到二级开发,很多都交给企业去做。不管是民营的还是国有的,企业都是以追求利润为最终的目标。在这样的土地开发中,一是城市功能严重缺失,二是没有就业没有产业。旧城改造,新区开发,没有就业是不行的。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个个都知道住宅是最好卖的,接下来是商业,最难搞的就是写字楼。写字楼某种意义上和产业的关系比较密切。住宅卖完了,剩下还给政府。经营城市可能是顺应了中国在一个快速市场化下大的社会趋势,但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记者:怎样理解“城市圈”,“城市群”,“同城化”,“一体化”等概念?
何世红:从城市发展的角度讲,如果真正能够做到同城化一体化的话,当然是很好的。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里的产业之间是有差异的。如果能够将这些城市协调起来发展,对社会资源的高效率运用就很有好处。但现在你会看到,珠三角就那么大,核心城市就三个,但实际上从广州、深圳到珠海、到东莞等,每一个城市都在做很高规格的CBD,但这样的CBD未必能满足客户的需求。珠三角城市之间基本上能够在一两个小时之内到达,这些城市的地位差异较大,最高级别是广州、深圳、珠海,可他们之间又有差异,企业考虑总部或区域总部,一定会在城市级别、地位、规模等方面有要求。城市圈、同城化的发展能够形成城市间的优势互补和城市功能的合理布局与开发。在国外,有很多城市群发展的先进经验可以借鉴。
珠三角城市圈的同城化,从大的方向来讲,对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对区域竞争能力提升有很大的正面推动力。现在城市群的开发也好,同城化的开发也好,其实是可以协调发展的,但实际上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利益,都希望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广佛一体化清朝就在讲,但越一体化越感觉不是这样,从最简单的道路接驳、基础设施开发就出问题。
一体化这些年一直在提,实际情况反而是单体城市越来越强。同城化的概念很好,如何让每个城市或者每个区域的利益成为共同的利益,还需要很多协调研究,挖掘真正的共同利益诉求点。大家可以看到,一体化同城化往往都是更高级别的层面上在提。北京天津之间修一机场,这个事情都一直落实不下来。北京天津的功能定位是国务院搞的,北京政治文化中心,天津北方重要经济城市。真正说起珠三角城市群发展、京津唐城市群发展,长三角城市群发展,以及武汉、长株潭等区域城市群发展,从规划到实施,从实施到认同,真正产生规模效益的,还需要时间。长三角城市群目前做得最好,因为上海的城市首位度非常强,带动了周边城市发展。这些年,广州的首位度在下降,深圳在迅速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