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那后来怎么会想到用阳光板?
张雷:因为它是发散的,建筑的造型就是简单的几何体,但是因为用了这种材质,灯光会从房间里透出来,就像一个个半透明的小灯笼。材料的理解应该和建筑的地点结合起来。比如在青城山,到处都是绿树,我们就做了一个倒在地上的树形,我们用的材料是碎掉的绿玻璃。这种选择应该是独一无二的。
Q:在设计的时候你会特别重视材质?材质是你的灵感?
张雷:也不是这样,建筑设计应该是一条完整的线,从概念到几何形体到材料,往往很多人会忽略掉最后的那一步。但我觉得建筑不该只是漂亮的设计图。
未来:概念性的项目已不构成挑战
Q:在你们工作室的网站上看到,你受邀去做一个家具,一个托盘?
张雷:是的,他们请了几个中国艺术家。让我接受的原因不只是这个品牌以前就请过很多建筑师来为他们做设计,而是我突然觉得这次是“DesigninChina,MadeinItaly”了,这让我觉得不太一样。
Q:这或许也反映了你自己的状态,从10年前的新锐到现在的中国新建筑代表人物,你怎么看这种改变?
张雷:新锐、实验都是一种探索的状态,但既然是探索,也就说明你有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通过10年的实践会转化为经验。刚开始,往往会执著于实现某一种概念,现在就意识到作为建筑师,你也要能妥善地处理别的问题,社会责任感会更强。不是你做一个作品,然后别人来拍拍照,而是你需要更专业,保证建筑的基本品质。
Q:到现在这个阶段,你最想做的是什么类型的项目?
张雷:反而是特定要求下的普通项目,比如商业的地产项目,当然设计类的、概念性的项目我一定会持续做,但我觉得已经不构成挑战。
比如说,我们曾经应邀给上海的长风地块做过一个规划,这是一个地产项目,后来没有用我们的规划。我当时就提出,以前房子每平方米卖七八千元,现在到建成后可能会卖到五六万元,那建筑商和设计师就不能用之前的售价标准来进行设计,你应该引导新的生活方式,开发下一代的住宅产品。我们的施工也应该从农民盖房上升到真正的技术工人盖房,而不是技术含量很低的住宅。我觉得这是一种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