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张雷应邀给意大利一知名家居品牌设计托盘,设计方案里有短短的几行字:“正反轻重,聚散因果;浅薄温润,形竭技惊。”而就在这个夏天,他在杭州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三期艺术集合村也将完工。
作品:对建筑的每项选择都应独一无二
Q:这次来上海是因为世博,谈谈对世博建筑的感受吧。
张雷:欧洲的一些馆都给我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它们在设计上都呈现出简单的几何关系,但却注重动人的细节,有种举重若轻的感觉。建筑师可以把设计的压力转换成设计的智慧,使得建筑呈现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非常不易。
Q:简单的几何结构和放大的细节似乎也是你的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的,你的成名作南京大学陶园研究生宿舍中的木质百叶窗就曾引发争议。
张雷:是的,这已经是几乎十年前的作品了。当时重复放大这个细节也是因为南京的气候原因,南京的夏季非常炎热,又不能装空调,所以阳台外表面我采用了木百叶。我现在可能越来越重视建筑设计中的两个方面,一个是它的力量感,另一个是呈现出来的敏感细节。
Q:混凝土缝之宅是否就体现了这样的特点?现在里面住人了么?是什么样的人?
张雷:当时在做混凝土缝之宅的时候,想让平常的普通的材料通过不一样的组织体现出魅力来。中国的建筑业是全球消费混凝土最厉害的,但怎样能做出新意,让它有趣,我觉得它的粗糙感有一种让人想触摸的力量。但是真正在做的时候,让我感动的不是材料、砖头,而是那些砌砖头的人,我们当时找的那些都是农民,工钱也很低,但他们把砌砖这件事作为手艺。你发现他们最后的作品是特别棒的,有个人的力量。或许有些人会认为,普通的材料品质感比较差,其实材料都是一样的,问题是你采用什么样的组织方式。我们运用了进口的钢窗和混凝土造成一种对比,呈现出一种工业化和朴实手艺间的张力。
其实这个宅子本来是为私人造的,但因为从造的时候起就一直有人来看,所以现在主人也没敢在里面住,这也是个遗憾。
Q:你最近的作品扬州三间院的材质似乎延续了你个人最钟爱的作品诗人住宅?
张雷:两者其实不太一样,诗人住宅是私人的,而三间院是一个公共建筑,里面有会所也有餐厅。做三间院的时候,我们也用了砖,请了施工队,外墙平均每平方米工钱费用是诗人住宅的两倍,但品质却只有后者的一半,这或许就是手艺人和施工队的区别。
我们在西溪湿地马上就要完成的一个艺术村,也是用了很特别的材料作外墙。我当时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觉得,这么一个朦胧的地方,最好的就是不要盖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