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自然基金会亚太区总监伊莎贝拉路易斯女士在论坛上发言
大家上午好!各位专家、朋友们,我今天有机会代表世界自然基金会来开会感到非常荣幸。自从2009年5月23日开始,世界承认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这很可能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从1980年到2007中国城镇化率从19%增长到了45%,而且到2025年前还将有3亿5千万人涌入城市。随着中国过去30年的经济增长,尽管产值能耗在持续下降,中国对资源和能源需求在不断增加,随着城镇化的深入和重工业化的发展,自然资源和能源不受约束的消费已经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一个限制甚至是威胁。
从1980年开始,世界自然基金会成功和中国政府携手致力于环境保护工作,2009年由中国环境与发展合作委员会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发布了2009生态足迹报告其中显示,到2003尽管中国仍然大致处在同一个生活范围,但中国产生的生态足迹是中国环境容量的两倍,在未来到2025年,如果要搬入3.5亿新市民,沿用当今城市的消费特征和生活方式,将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压力,包括自然资源的获取、能源供应、清洁水、废物管理与空气污染。所以我们就这一情形来看,中国城镇化不是一个可选的项目,选择生态城镇化解决问题是中国必然的选择。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的估计,在未来30年内,全世界将在城镇化建设中投入350万美元,其中很大一部分将会投资在中国和印度这样的新兴经济体中,快速的城镇化同时为中国的新城市提供了很多国际先进生态城的先进经验和最佳受益的机会。
由于巨大的规模对其他城市的影响力,北京、天津和上海这样一个个大型城市的重建和改造,对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未来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发展生态城镇化对于中国现在面临诸多挑战都是有益的,比如说一个生态和气候友好的城市,通过绿色低碳经济发展将会减少对自然资源和能源的需求以及能源产生的污染。一个强大的清洁产业可以取代能源与资源密集型产业,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同时在新的行业中可以创造数以百万计的绿色工作,同时刺激经济,知识与能力建设的交流,帮助中国劳动力适应需要。我们要在以下领域采取行动。第一是规划,我们如何规划和建设我们的城市将举行未来数百年低碳发展的可能性。如果有合适的规划和设计,将会明显的减少一个城市长期的生态足迹。从现在到2020年,中国新建的住房约等于欧盟15国在2002年的建筑总量,因此这意味着中国城市未来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未来20至30年的城镇化进程。如何建设新城市并提供什么样的基础设施的技术?我们必须作出明智的选择,以支持市民采取节约能源的方式。
我们很高兴中国有这种卓越远见,并且有巨大的雄心,在能源方面,根据世界资金基础,2010生态足迹报告,中国几乎一半的生态赤字来自能源消费和碳排放,一个宜居生态城市必须是一个能源系统,能源浪费被借鉴到最低化,能源是最有效率,城市对于整合这些改进提供了最好的平台,并有关技术和行业发展提供了所需的市场。世界自然基金会愿意同新老伙伴一起,结合以往的经验,为中国提高解决方案,水资源的保护非常重要,尤其对于天津来讲,通过世界自然基金会倡导的有效的管理,使水与流域与用户之间的分配,减少冲突,将不受管理的水污染降到最低。很多中国城市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比如说洪水干旱、热浪、台风、海平面上升都非常的脆弱,我们今年夏天已经看到了一些这样的例子,今年,我们看到世界自然基金会将气候变化适应作为中国生态系统优先工作之一,通过与中国顶尖科学家的合作,世界自然基金会于2009年发布了第一份长江水资源的报告,这份报告分析了像上海这样的巨型城市面临的气候变化的风险,并提出了一些建议。类似的结论也同样适用于天津的滨海新区。
下一个方面就是企业的参与,企业的积极参与在建设生态城市中的角色不仅仅是生产企业减少对其环境的影响,尤其是表现在绿色企业能够提供清洁的产品和服务,包括金融部门,因为其可以通过对投资流向的管理影响,同企业的发展速度,世界自然基金会通过活动和不同的企业建立起成功的合作伙伴。比如说包括和中国的一些企业的合作,引领中国的企业承诺、志愿碳减排标准目标和碳减排先锋标准。下一步就是改变消费模式的,中国政府与企业一直鼓励消费者采取可持续的发展绿色合作,特别是开展一些节约型的生态建设。过去十年,世界自然基金会与中国政府一起建立起推广森林产品的可持续的消费,在中国和世界各地显示森林关系的FCS的认证项目。通过节能行动达到20%的目标,是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政府、公众一起共同努力消减碳足迹的生态的推广活动。
总体来说,我们有了合适的规划和重视,这种设计投入建设,我们可以把我们的城市建设成为一个让人们生活更美好,温室气体排放更少,以及对于未来气候变化影响更具有适应的城市,我们需要管理对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消费,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提高能源的效率。并且提供更好的、更多的再生能源给我们的居民、工厂、交通和建筑,我们需要与企业密切的开展合作,以支持他们减少和提供低碳的产品,通过服务和解决方案的提出和设想,并鼓励公众采取有力的行动,向低碳的生活方式转变。最后非常感谢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和天津市政府主持这样一个令人激动的会议来讨论这么重要的问题,世界自然基金会也非常荣幸参加这样一个讨论,并将一如既往的支持中国开展更多的合作和成功。预祝会议圆满成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