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的管理办法是其一。一条马路,假如有多条车道,只有车上坐了两个人以上的,才能走快速车道,车上如果只有一个人,那就只能在拥堵车道上排队,这样,汽车载人量上去了,机动车数量自然减少,这对缓解交通压力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当然,这绝不是解决交通堵塞的根本举措。美国的城市,特别是北美地区,道路密度相当高,城市中心与居住区之间大都有高速公路、大运量轨道交通覆盖,一方面,住宅区的人口密度不如中国城市大,即使城市只有一个中心,也会出现比较严重拥堵的现象,但选择出行的交通途径会多一些。伦敦、纽约等等城市照样堵车,但不会堵得无法动弹,中心区域提供有限并且价格昂贵的停车车位,这样使得很多市民自愿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当然,进入城市中心收费也是一个好办法,但要为市民提供公共交通的选择,我们目前做不到。
在中国城市公共交通还没有足够发达的时候,塞车是必然面临的情况。另外,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资源零星分布,办公资源不够集中的特点,出行效率低,办事效率低,区域定位不够明确的缺点,有的商业集中区过于集中,人流车流量大在所难免。
记者: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交通堵塞?
沈中伟:如果把城市的道路比喻成血管,主干道就是“动脉血管”,很多小路就是“毛细血管”。在很多街区型的城市,即使“动脉”发生了交通堵塞,“毛细血管”能够及时起到疏散作用。而中国城市的道路密度低,一旦发生交通拥堵之后,能够及时疏散交通的“毛细血管”不多,特别是小区型的区域,堵车的几率就越大。特别是北京,可谓是中国最堵车的城市。从这一现状可以看出,中国城市建设滞后,道路的发展没有跟上日益增多的机动车数量。特别是大街区、大单位道路的格局,这是历史形成的,想要改变的可能性不大,有些根本难以克服。只能够通过地下交通与公共交通相结合的方式,才能够改善交通堵塞的现状。
西方的城市发展基本完成定型,拥有固定的人群,并且有与之相适应的交通体系相配合。而中国城市还处于发展阶段,中国的地下交通还在起步阶段,很多城市都还没有开通地铁,即使有,线路也不多,交通换乘也不甚方便。出行不便,很多市民宁愿堵车也要开车,这样出现了越堵塞越要开车的恶性循环。跟中国城市结构相仿的日本,地下交通的发展程度相当高,几乎做到了无缝对接,甚至已经融入到平时的生活方式,通行量理所当然大大提高。因此可以说,目前中国城市的交通比日本交通有更加无法克服的困难。因此,现在到了中国交通的瓶颈阶段,以后能不能突破这个瓶颈,关键还是要看公共交通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发展大运量交通,特别是地下铁。
关于城市发展
复合规划别让城市变成“睡城”
记者:中国的城市出路在哪里?沈中伟:一座城市规划得好与坏,活力程度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标准。从居住的角度来看,春熙路就不适合人居,尽管白天充满活力,但一到了夜晚就很苍凉,东京的“银座”也是如此。还有的地方,在规划的时候只有住宅,没有商业,没有娱乐,就像成都的光华大道至温江一带,住宅小区修得相当漂亮,但是没有人气,跟这种纯住宅小区相对应的就是商业聚集区,白天人声鼎沸,但一到了晚上就死气沉沉的,仅仅有点装饰的灯光,我们通常称为“睡城”,这种方式不符合居住环境的要求。城市规划,应该讲究复合式发展,修建社区型的购物中心。
中国城市躲不开高楼大厦。东京、香港,由于土地资源有限,目前已经形成了高密度的建筑,但不能说这两座城市的城市环境不好,高密度、高强度与人居环境并没有不可克服的矛盾。中国正在进行的是一次历史从所未有的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未来的城市向高楼发展,是节约城市资源最有效的方式。但是,也应有一个度,像台北101塔、迪拜塔,楼房越修越高,设施也一应俱全,但这类建筑的角色更多是其标志性的价值属性,不可能推而广之,一个城市一两栋就可以了。当然,有些综合体建筑就餐、娱乐、休闲甚至可以不出这栋楼就可以解决,这不仅不是理想的生活状态,健康、心理都会存在问题。建筑形态与传统生活方式之间已经有了极大改变,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太少,人与社会之间的接触太少,社会问题或许会越来越多。应该加强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来解决城市发展问题,追求城市理想,探索理想城市。归根结底,要让人们生活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