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设计大师程泰宁的个人建筑作品展“半个世纪的坚守”正在北京中华圣公会教堂举行,这个为期一个月的展览展示了他50年来建筑设计的优秀作品,如浙江美术馆、南京博物馆、杭州黄龙饭店、加纳国家剧院……在相关主题论坛上,程泰宁院士表达了自己对“跨文化发展与中国现代建筑创新”的态度。
跟着西方建筑流行走
年过七旬的程泰宁院士一直活跃在建筑业一线,这让他对现代中国建筑行业的现状非常了解。论坛上,他分析说,国内建筑业缺少“中国特色”的现状,其根本是社会大环境中价值取向的西方化。国内的特大城市以及一大部分城市的高端市场,基本上为西方建筑师所“占领”,他们的作品以及大量跟风而上的仿制品充斥大江南北,造成“千城一面”的问题。
很长时间以来,西方流行什么,中国就在流行什么,比如上个世纪80年代流行“后现代”,那时如果谁不知道文丘里、格雷夫斯,就会被认为“落伍”;而90年代SOM、KPF公司的商业建筑开始流行,于是到处都是格栅和飘窗;近几年,建筑大师扎哈和盖里又成了一些人的偶像。
对中国文化缺乏自信
在程泰宁看来,这种现状并不仅仅是一个建筑行业的问题,“可以把问题归结为中国建筑师的水平和素质问题,再有就是行政权力的滥用、商业文化的不良导向、设计市场管理混乱等。进一步观察就会发现,其实这是当前出现在中国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的同质化、西方化,才是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
程泰宁分析说,这种“追着西方走”的现状是对中国文化缺乏自觉与自信,最终的结果就是学者的“中国文化探索”很难在社会上得到认同,表现在建筑行业,会出现在方案投标、重大项目的建筑师选择以及设计取费等方面,中国建筑师无法享受与西方建筑师同样的“待遇”。当今,东西方文化正在重构,中国面临着一次新的文艺复兴的历史性机遇,如果能够抓住机遇,便能寻找到自己明确的创作方向,争取自己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
重视理性分析值得学
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借鉴一直是中国建筑师面临的选择。程泰宁认为,现代中国文化源自传统,但又完全不同于传统。他把传统文化分为三个层次来理解:第一个层次是可以看到的“形”,第二个层次是感觉体会的“意”,第三个层次是形意之源的“理”,“在创作当中不拘泥于形式,在现代语境下,以抽象继承的模式来吸收和借鉴传统,可能会有更广阔的空间。”
而对于强势的西方建筑文化,程泰宁主张不把一个时期、一个流派看成是西方建筑的全部,因为这样既不符合事实,也对创作有害,应该从整体来吸收,“西方现代建筑重视理性分析的传统是我们需要学习的。而中国文化中,讲的是实验性思维,而不是思辨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