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迭新区规划面积1平方公里,建成后要安置2195户受灾群众,“5.12”灾后重建的教育园区师生也有8000多人,最终规模可容纳1.5万人。规划利用其三面环山、一面临水、规模不大的特点,提出“安全定城、山水定城、步行定城、尺度定城”的理念,通过步行通道系统的设计,把新区中小学、幼儿园、卫生中心、综合市场、公园等所有社会配套服务设施及户外活动空间紧密串联起来,使低碳出行方式成为居民日常出行的首选,汽车交通系统在这里成为了附属;同时,规划通过对滨江湿地、山体和村庄的保留与保护,整体打造成为新区旅游休闲区,拉动旅游和商贸经济发展,提高当地吸纳就业能力,使生态、文化保护和挖掘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在一起。规划还提出充分利用当地常见石材、树种,用于建筑、园林绿化、道路铺装、土石方工程和构筑物等,减少对外部建筑材料的依赖,降低长途运输造成的物质和能源消耗,这也是低碳城市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建筑节能、可持续排水等方面,规划也做了统筹考虑。
上述做法其实也充分借鉴了四川灾后重建规划的经验,有很多相似的做法,但又有很多舟曲地方特色。如果要说有什么不同的话,相比于四川的地震灾害,舟曲是因为特大山洪泥石流而受灾。如果说四川大地震是一场自然灾害无法阻止,那么舟曲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又有“人祸”的因素。具体来说,就是长期的砍伐、垦殖造成区域生态环境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和水的涵养能力下降,一旦遭遇外力(地震、暴雨)就形成了山洪泥石流爆发的条件。因此,舟曲灾后重建更加强调生态修复和治理,更加强调按照环境承载能力确定城市规模,对地质灾害隐患该避让的避让,从大区域和用地空间两种尺度上去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把属于自然的还给自然,改变人与自然争夺空间的局面。
都市世界网:舟曲泥石流灾难之后除了生态环境破坏带来的影响,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镇在规划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哪些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张险峰:这是个非常好的问题!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地方政府迫于竞争压力和改变面貌的初衷,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增长上,而对自然环境的保护重视不够,经济建设和城镇建设与大自然争夺空间,占据行洪通道、滩涂岸线,推平山体丘陵、大量破坏植被,导致众多生态灾难的发生。同时,由于对城镇发展的规律认识不足,不能够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引导城市形成健康的空间结构,导致人口的集聚与自然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相违背,引起大自然的报复。这种教训是深刻的。因此,在城镇体系布局上,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依据,实事求是确定城镇的发展规模和建设用地,避免盲目发展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威胁。
都市世界网:近些年我国遭受了几次严重的地质性自然灾害,这些受灾城市的选址是否合理,我们在重建的时候如何更合理的规划,才能提高这些城市抵抗灾难的能力?
张险峰: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丰富,地质条件非常复杂,适合人口集聚的平原、盆地本就有限,又要保证必要的粮食生产用地,可用于城镇建设的土地资源就更为有限。而由于历史的原因,许多高山峡谷地区也都汇聚了大量人口,形成了很多城镇,比如汶川、北川、舟曲等。这些城镇往往有较长的人类聚居史,历经兴衰而不断发展壮大,是“演变”来的,而不是经过规划“选址”的结果,因此也很难说是否合理。但这类地区往往自然条件复杂,地质灾害较多,在农业社会时期,这些城镇往往是一级政权治所,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商贸流通中心,人口规模不大,城镇与所在环境之间的关系还比较协调,人与自然争夺空间的矛盾并不凸显,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也有限,社会影响也就不大。
然而,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这类城镇的内外条件也都发生了重大改变,如交通手段、生产方式、信息技术等,从而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机会,经济活动日益活跃,人口不断集聚。但这类城镇发展的根本条件却没有质的改变——就是土地紧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限。因此,灾后重建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要重新认识城镇发展条件,按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要求,合理确定人口和产业发展规模,把超过承载能力要求的人口和产业疏解到其他地方去,也就是“异地重建”,避免“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但确定“异地重建”是要下很大决心的。这类地区总的来讲都是人多地少,像舟曲最大的坝子原来就是县城,能找出1平方公里的平地用来建新区应该说很不容易,其他人口也只能通过大的区域转移到兰州新区安置。但不是所有城镇都有条件这样处理,这是一项系统、浩大、复杂的社会性工程,远远不是一项技术工作所能达到的,如果是跨行政边界转移则更加艰难,三峡移民工程的经验已经证明了这一点。灾后重建时间紧、任务重,大量受灾群众都在翘首期盼入住新的家园,决策者必须要在很短的时间内给出说法,所以重建规划也只能在相对合理的情况下去开展,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
但不论如何,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还是警示我们:在大的区域格局上,要加强城镇和生产布局研究,要按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要求,科学确定城镇布局和发展规模,对那些承载能力差的地方,要严格控制甚至压缩规模,使城镇体系渐趋合理化;在政府考核指标设定上,要把生态保护和修复作为重要目标,避免片面发展经济、壮大规模。这是从根本上改变不合理的城镇布局结构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