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险峰: 教授级高级规划师,中国规划学会国外规划学委会委员,中国城乡规划行业网执行副主编。1989年毕业于原哈建工,1992年获硕士学位。主持天津战略、天津总规、北部湾城镇群规划、舟曲灾后重建城镇规划、哈尔滨总体设计、重庆两江四岸城市设计、大理总规、延安总规、天津西客站竞赛等一批重大项目,参加了北京战略、北京轨道交通线网优化等项目,参加国家“十一五”重大攻关课题《人居环境评价技术》、建设部《建设用地分类标准》修编。在各类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发表会议演讲10余篇。合著有《建设技术政策纲要》、《规划师札记》。
都市世界网:看您本次规划大会着眼点是从舟曲看灾后重建,那么灾后重建与现有城市的规划建设在理念与实践中有什么不同?
张险峰:从本质上来讲,在城市规划建设的理念上,灾后重建与一般的城市规划没有什么不同,遵循的应该是同样的理念。但在实践的具体方式方法和侧重点上,却有着很大的不同。
首先,灾后重建面临的最核心问题,是受灾城市内部条件发生了重大改变,需要重新判断如何安排生产和生活,并对近期安置和长远发展做出统筹规划。舟曲爆发的特大山洪泥石流,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土地和财产灭失,社会生产和管理遭受重创,大量居民无家可归,城市的空间格局、基础设施、社会结构、家庭单元都发生了重大改变,城市在这一刻形成了历史发展的“断点”。因此,灾后重建的首要任务,是要重新评估城市的发展条件,包括人口、产业、土地、工程地质、基础设施等情况,结合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预测,综合确定重建的思路,即确定是原地重建还是异地重建,以及重建的工作重点和方式。这是通常情况下城市发展很少遇到的课题。这次舟曲灾后重建,充分借鉴了“5.12”汶川大地震的经验,通过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综合判断,科学确定重建方式,确定了压缩老城人口实施就地重建与开辟新区异地重建相结合的方式,划定县城上游13公里处的峰迭新区作为主要异地安置区,兰州新区划出1平方公里作为另一重建安置区。这种安排,为减轻县城人口压力,更好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优化城镇布局、提升县城安全保障能力和建设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新的格局,应该说更安全、更可持续。
其次,灾后重建要格外关注社会重构带来的民生问题。特大自然灾害造成的不仅仅是物质损毁,还造成生产破坏和家庭、邻里关系的破坏,尤其是实施异地安置,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关系重构、生产关系重构。因此,灾后重建不仅要关注物质重建,更要关注社会重建,而这一过程比起物质重建更加艰巨。社会重建包括解决就业问题、重构邻里关系,重振社会精神等,这些问题会造成很大的社会影响。为此,必须在空间规划中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制定相应的政策,这与一般城市的规划有所不同。舟曲灾后重建就是把住房安置、社会保障设施建设放在首位,使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同时,规划考虑到受灾群众、避让搬迁群众和失地农民的就业出路问题,在功能空间上做出了谋划。舟曲原本工业基础就差,吸纳劳动就业能力有限,大部分年轻人靠外出打工就业。本次重建规划结合新区建设和老城重建,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和民俗,结合白龙江沿线景观设计,创造了较多的旅游、商贸服务空间,为扩大就业和社会稳定创造条件。最后,规划通过设计从“住宅组团—邻里—社区”的多层级户外公共活动空间和设施,并通过人们熟悉的步行空间形式进行串联,以增进邻里交往,促进新社区的形成和邻里关系的健康发展。
第三,灾后重建往往时间短、任务重,必须对重建项目设定、资金使用和建设重点做出更加系统、完善的统筹。灾后重建主要靠国家和省上财政支持以及社会各方赞助,因而资金有限,重建规划要实事求是、“看菜吃饭”,不能期望城市建设“毕其功于一役”,每花一分钱都要对得起广大人民群众。因而要精打细算,更要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不能盲目贪大求全、搞高标准建设,也不能为一些不切实际的所谓“新理念”埋单。
都市世界网:看您在舟曲的灾后重建规划中提到“充分体现绿色低碳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理念”,能给我们具体的解释一下吗?与四川的灾后规划相比,两者有什么异同?
张险峰:泥石流灾害发生后,由中科院牵头,开展了舟曲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舟曲老县城人口已严重超载,需要进行人口疏解。按照温总理提出的“该搬迁的搬迁、该避让的避让”的原则,舟曲灾后重建采取原址重建与异地重建相结合的方式,压缩老县城规模,建设峰迭新区和兰州新区安置区,从而降低了老县城的人口和就业压力,提高防灾能力,实现人口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舟曲灾后重建项目和资金安排,就包括白龙江河道治理、生态修复工程、地质灾害隐患点居民搬迁安置等内容,这从大的方面保证了舟曲灾后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