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上述的原因,杨博士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做到城市规划适应气候的变化。”
首先,在城市规划之初,对于可能的气候变化有预知性。在设计城市各环节时,充分考虑到可能遇到的气候问题。以防止城市内涝为例,在修建城市道路的时候采用渗透性强的材料;增加建筑物自身的排水能力,控制其流水直接进入污水管道。
其次,根据不同地区的脆弱性来进行城市规划。根据地域间的差异,制定不同的规划方案。在沿海地区,进行城市规划中就要充分考虑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等因素对城市进行合理化得布局;在地质松软易出现塌陷的区域,就要严格限制其对地下水的开采,在城市规划中侧重其他水源的利用。我国上海对于气候变化脆弱性综合区和深圳市基本生态线的控制就是基于地区脆弱性进行的。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促进城市适应气候变化与低碳的融合
在与杨博士的交流当中,都市世界编辑了解到,适应气候变化和如何实现城市的低碳化发展是当代城市要实现发展和转型的两大问题,其关键就是如何做到两者兼顾。
杨富强博士对于在城市规划当中如何实现二者的统筹上,有着自己的看法。他指出,在实现城市规划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两者的协调发展上,中国可以借鉴国外的很多经验,国外的这些做法,符合中国的实际,可以实现。
第一、加强城市太阳能使用。美国能源部所实行的太阳能城市计划,这在中国就十分可行。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太阳能利用最多的国家,在城市的规划中可以提高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通过修改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出台相关鼓励政策、税收优惠、加强与智能电网结合等措施来鼓励城市发展太阳能的产业,减缓城市的碳排放,这在很大程度上就能减少城市对气候变化产生影响,这本身就是一个互相影响的过程。
第二、在城市中加强绿地的建设,这对于城市升温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都有着积极意义。新加坡对于城市的规划中实现了立体的绿化,德国在城市绿化中摒弃了以往对植物的严苛要求,鼓励城市本土植物的生长,不仅能减低城市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时能增强城市的蓄水功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在我们采访要结束的时候,杨博士对于中国城市的低碳之路这样评价:“在我国现代城市的发展中,要实现二氧化碳排放为0,不是一朝一夕。只有在编制城市详细二氧化碳的排放清单和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准确预测基础上,采取设计量化的减碳体系、制定具体的发展措施以及对于试点城市进行后续的效绩评估等措施,有步骤、有重点地实行城市减排,才能真正实现城市的低碳,使城市发展适应气候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