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街推介活动 促进城市文化发展
我国对文物个体的保护工作起步较早,1961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相对国外较晚,但所设立的历史文化名城制度具有中国特色。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设立历史文化名城制度,内容包括小到文物单体,大到历史文化名城。然而,与文物、历史文化名城密切相关的街区始终没有上升到国家关注的层面,这些街区拥有许多地域鲜明、传统特色突出的历史建筑,是文化传承积淀下来的活化石,它们共同体现了历史街区的文化多样性。
关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这一问题,是伴随着我国城市发展而逐渐受到关注和重视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超常规状态,城市化率每年都在以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城市化率每增长1个百分点,在中国意味着会有1200万至1500万农业人口要融入城市,人们在城市里居住、就业、出行。经过20年的持续发展,不仅使城市规模、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城市家庭结构、生活生态也随之改变。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历史文化街区一直未能引起政府的关注和重视。到了20世纪,城市大规模开发建设,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城市特色被忽视,一些历史文化街区由于受到城市建设的影响,开始出现变异,甚至出现保护性破坏。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文化报社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理念,提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这一概念,具有典范性、样板性意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推介活动自开展以来,迅速得到全国各地众多城市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响应,社会民众也积极参与。这一活动不仅推动各地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的有效进展,同时还保留了城市文化中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使城市文化特色鲜明,富有生命力,促进城市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旧城改造”对城市 文化遗产造成威胁
城市文化遗产是城市文化中最难能可贵的记忆,地方民居、文物古迹、历史街区等众多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不体现城市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
然而,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一些城市在规划建设中盲目追求变大、变新、变洋,抄袭、复制现象十分普遍,不仅忽视了城市文化遗产存在的意义,而且还使得这些历史性城市文化空间遭受严重破坏,城市历史文脉被割裂,生活在城市中的社区邻里也难免解体,城市文化遗产濒临危境。
城市建设本该“以人为本”,既宜人居住,又宜人发展。然而,一些城市在注重经济发展、建设规模的同时,忽略了城市文化的整体协调,也忽略了城市的传统特色和功能作用。一些中小城市盲目模仿大城市,将建立高层、超高层建筑作为迅速改变城市形象的方式,结果导致城市景观变得生硬、单调。同时,不少城市文化遗产地相继出现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趋势,一些城市在所谓的“旧城改造”“危旧房改造”中大拆大建,致使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街区和传统民居被无情摧毁。如果将千百年文化积淀的旧城仅仅定位于改造,没有强调其需要保护和有机更新,这将是城市文化遗产的一大损失。
当前,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正在有序进行中,这一行动在人类史上是史无前例的。该次大规模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动员了4.7万名文物工作者和志愿者在祖国的山川、荒漠、田野、水下,进行着艰苦卓绝的调查工作,调查的具体结果将于今年底公布。这个数字的公布,不仅会使各地政府对当地文物遗产资源有更加明确的认识和了解,更重要的是,将大力推动各地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快速发展。
城市既是人类文明的成果,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家园。各个时期的文化遗产像一部部史书,记录着城市的沧桑岁月,唯有保留下来的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遗产,才会使城市的历史绵延不绝,才会使今日人类发展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也才会使城市永远焕发着悠久魅力和时代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