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对多样性的高度重视。不仅仅重视要素的多样性,还重视活动的多样性。《生态城市伯克利》一书指出:“以物种及活动多样性为首要发展原则”。因为完全可能存在着要素多样性状况非常良好,但由于机制、组织和管理的滞后和缺陷,造成生物类群(含人类)活动多样性下降的不理想状况。
(5)具有系统化的生态城市规划技术与方法。如欧盟“生态城市计划”(Ecocity Project)将生态城市规划技术与方法归纳成:基础技术、综合规划技术、优化技术、参与性技术和生态城市的顾问策略等几方面。
(6)对生态环境规划的自我评价机制。如欧盟“生态城市计划”(Ecocity Project)提出的生态城市发展策略中,强调使用生态城市的自我评估清单对生态城市规划项目进行自我评估,并由项目以外的相关部门专家组成的质量保障小组对生态城市的质量进行评估。
都市世界:“请您对今后低碳生态城市研究及规划建设实践进行展望”。
沈清基:对低碳生态城市研究及规划建设实践的展望是一个值得以专题研究的形式进行深入探讨的课题。《兼顾理想与现实——中国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践示范初探》提出了六条引导低碳生态城市健康发展的对策与行动,从:目标和方向、分区分领域、规划实施、推广示范案例、出台激励机制和践行和谐共生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和完整地论述了今后我国低碳生态城市研究及规划建设的重大问题,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本人仅对此问题发表如下看法:
(1)未来对低碳生态城市研究及规划建设实践应该与城乡规划学成为一级学科予以一定程度的呼应与对接。由城市规划学到城乡规划学,既是学科建设的新契机,也是学科建设面临的新挑战。城乡规划学作为一级学科,其研究内容相比原先的城市规划学具有重大的调整和变化,低碳生态城市研究及规划建设实践如何与之协调和整合?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2)既要认识到城市对人居环境和地球环境的重大影响,又要认识到仅关注城市是不能解决人类发展中所遇到的全部问题的。因此,“低碳生态城市”向“生态人居”的转化和拓展可能需要进行尽早展开相关研究,进行深入的思考。
(3)将机理性、技术性、政策性的研究整合在一起。以城乡规划学为例,其定义中包含了对“城乡聚落环境与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生态环境系统等相互影响和作用的机理”的研究内容;如果可以将之与低碳生态城市进行类比的话,对低碳生态城市(或生态人居)的研究也有必要从机理角度进行,其要点可能包括“影响和作用”的表达及调控等;此外,技术作为低碳生态城市的支撑、政策作为体制构成的重要要素,皆将对未来低碳生态城市的研究及实践产生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同时,三者的整合与融贯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