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我国城市化规模庞大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较低。目前我国城镇人口达到6.99亿人,到城市化基本实现时,全部城镇人口将达到10亿人。虽然我国国土辽阔,但适宜居住的地区面积小,宜居度较高的地区只占国土面积的20%左右。粗放式地推进城市化不仅会影响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会对世界资源市场和更大区域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我国很多城市在绿色城市化道路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记者有幸能带着生态城市的各种问题采访了著名城市规划专家同济大学沈清基教授。

沈清基: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学刊》副主编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生态城市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国际景观生态学会(IALE)会员
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中国分会理事
上海市规划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
都市世界:目前,不少城市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口号,似乎生态城市成了一个城市营销的噱头,您是怎么看待这一现象的?是不是“生态城市”该有一个新的定义或者门槛?
沈清基:目前在中国,确实有较多的城市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据仇保兴副部长主编的《兼顾理想与现实——中国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践示范初探》(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截止2011年2月,在中国大陆地区287个地级以上城市,提出“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的城市占80.1%。这一现象,说明了“生态城市”已经成为一个广受关注的新型(兴)城市类型。是否是“城市营销的噱头”,需要采取一定的价值判断标准,采取一定的方法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的从数据和信息采集——数据和信息处理——制定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对评价结果进行解释——的过程得出。
定义是准确认识和把握对象的基本方法之一。人们要对研究对象有所认识,必须按照定义的基本规则对对象做出恰当定义。现代学术研究的基本特征包括下定义、给范畴、重思辨等几个方面。其中,“下定义”具有基础的意义。